“愛”是世界上被人們談論最多,也是最難弄清楚的問題之一。它既可以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又是婚姻幸福和家庭美滿的基礎。如果失去了愛或缺乏愛,都會使人格破碎,或影響人格的正常發展。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對愛的理解都是狹隘的,而且總是脫離不了家庭或性關係;同時,這種情感常常與占有、自負、縱容、依賴等糾纏在一起。直到最近,愛才被定性為一個嚴肅的科學課題,情況這才有所轉變。許多心理學家、醫生和科學家開始投入大量的精力,對“愛”這一課題進行思考和研究,把它當做人類的基本需求和影響人類發展的力量源泉。因此,我們將不得不對“愛”的傳統觀念加以修正和擴充。
那麼,愛和成熟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勞羅?梅伊博士在他的新著《人的自我追求》中說:“能夠付出和接受成熟的愛,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備完全人格的標準。”梅伊博士還肯定地指出:“大多數人都達不到這個標準。一般人對愛的理解,既曖昧又幼稚。”
例如,一個女人將畢生都奉獻給了她的丈夫和子女,以至於和這個世界完全隔絕,這隻不過是她的占有欲超過了她的愛。愛的真諦並不是限製,而是向外延伸。
再比如,一個男人對某個女人是如此的崇拜,以至於找不出可以與之相比的其他女人,這個男人也不能算有愛心的男人的榜樣;相反,他是感情發展受到局限,強迫自己仍然停留在嬰兒時期、保持依賴心態的典型。這是一種依戀,而不是愛。
成熟的愛,就是耶穌所說的“愛鄰如愛己”,也是柏拉圖在《對話錄》中所闡釋的愛:“從對一個人的關係開始,延伸到全人類和整個宇宙。”無論是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還是個人與全人類之間,愛的要素都是永遠不變的。人與人之間的真愛不會阻礙人的成長,它肯定了人類其他方麵的人格,有助於促進人的成長和發展。
愛的真諦,不在於緊緊守住自己所愛的人,而是放手讓他遠走高飛。一個成熟的人,不會占有任何人的感情,他會讓自己所愛的人得到自由,就如同讓自已獲得自由一樣。“愛”是存在於自由之中的。
作家普瑞西拉 羅伯遜曾給“愛”做過這樣的定義:“愛,包含了給你所愛的人需要的東西,是為了他,而不是為了你自己,想想當別人把你需要的東西送給你時的感受吧;愛,包含了給孩子們所需要的獨立,而不是那種‘家長作風’式的剝削和專製;愛,包含了各種性關係,但這並不是自負或青春期的狂亂追求的利用。我的定義還包括愛那些曾經讓你了解自己是哪種人、你會成為哪種人的少數幾個人,例如你的老師和朋友。它還包含了善良,包含了對全人類的關懷;它不是在一個人需要麵包時投之以石頭,也不是在他需要理解時給他麵包。”
“我們認識許多自作聰明的‘善心’人,他們總是把我們不想要的東西硬塞給我們,而把我們需要的東西愚蠢地留著不給。我認為,這些人不應列入有愛心者行列;而且我認為,心理學家們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他們無用的愛心在不經意間製造了敵意。”
要想學會愛,我們就應該關心我們所愛的人的成長和發展,肯定和鼓勵他們個性化的存在,尊重他們的本性,創造自由自在的氣氛——這些都是“愛”所應具備的態度。愛,可以為他人提供在“愛”中成長的土壤、環境和營養。
“嫉妒”經常被人們拿來和“愛”相提並論。實際上,嫉妒是人們缺乏激發自己情愛能力的結果,是占有和駕馭他人的消極欲望。如果用付出來取代這種消極欲望,我們就能克服嫉妒。
我們來看一個女人是如何克服嫉妒、學會愛別人的。這個女人在我班上說:
“10年前,我陷入了嫉妒的深淵而難以自拔。我擔心失去我的丈夫,雖然他並沒有任何跡象值得我嫉妒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反而不會那麼痛苦了,因為這樣一來,我就可以減輕自己因為恐懼和神經質而想象出來的羞辱感。我就像所有愚蠢可笑的妻子做的那樣,搜查丈夫的口袋,檢查他的汽車煙灰缸裏的東西。我還經常整夜整夜地哭,到了白天又會產生新的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