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製定戰略方案時,首要的一條是要搞多方案。從理想的目的出發,人們當然希望能把導致決策目標實現的所有可能、所有途徑、所有方法和手段都設想和考慮到。因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其中就肯定包含了“最佳”方案,這就是所謂的齊全性原則。因此,搞多方案是選優的前提。國外決策理論都很重視擬定多種備選方案的重要性,並把那種隻有一種方案而沒有選擇餘地的決策稱為“霍布森選擇”。17世紀初,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賣馬,聲言允許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隻允許挑選離圍欄門最近的那匹馬。這實際上等於不準挑選。後人譏諷這種無選擇餘地的“選擇”為“霍布森選擇”,並視為決策中的禁忌,以此說明製作多個方案的重要性。
製作戰略方案還要堅持排斥性或獨立性原則。因為人們最後隻能選擇一個方案加以實施,諸備選方案不能同時成立。因此,諸方案之間的關係必須是一種相互排斥的關係,每個方案本身都是獨立的。因為如果各個方案之間的關係是相容,或者交叉、或者包含的,那麼就無法劃清界限,比較優劣,把最佳方案投入實施。
製作戰略方案的基礎和前提是做條件分析。條件是製約著目標是否能夠實現的情況。人們必須考察多種多樣的條件,譬如要考察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主要條件和次要條件,現實條件和可能條件,自然條件和人為條件,可控條件和偶然條件等等。其中要特別注意分析和把握必要條件。必要條件意指不可缺少的條件,在製作方案時,一定要關注那些最基本、最起碼的條件,因為在實現戰略目標的諸條件中,缺少任何一項必要條件,戰略目標都將無法實現。一般說來,決策者首先對一些基本的可控條件加以全盤籌劃,然後對一些不可控的必要條件要麼積極創造,要麼進行預測。分析條件的另一個方麵是注意條件的轉化,有時候內外條件、現實和可能條件、主要和次要條件是會相互轉化的。另外,條件分析還必須堅持全麵性原則,不可將條件遺漏。現實生活中我們有許多違反這一原則的教訓,一些必備的條件沒有被考慮進去,一個工程項目匆匆上馬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才發現一些必備條件不存在而且又是無法得到的,於是工程項目不得不下馬,造成巨大的浪費和損失。
五、確定戰略方案
確定戰略方案是戰略決策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它要求對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權衡利弊,然後選取其一。這一過程是極其複雜的,因為最後選擇的方案並不是一定對達到每一個特定的指標都是最佳的,它往往是對幾個指標有利,因此要能全麵地權衡利弊,作出決斷,就必須運用決斷理論。
戰略決策首先要求正確處理專家與決策者的關係。製定方案是謀,要充分依靠專家,確定方案是斷,斷是戰略決策者的職責。現代決策必須有專家參與各項“決策工作”,但他們是在戰略決策者委托和指導下參與決策,決不能代替戰略決策者。不依靠專家的決策者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戰略決策者,為專家所左右的戰略決策者同樣也不是一個好的決策者。
其次,把各種方案和背景材料提供給決策者以後,決策者應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依靠當時確定的價值準則來審察方案,並且對不同的決策問題要有不同的考慮。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者個人的經曆、氣質、能力、修養、價值觀和偏好,尤其是戰略思維能力等對方案的選擇起著重要的作用。
至於決斷過程的步驟,大體上可以包括明確準則、逐一評估、對比選擇和綜合定案四個步驟,在實際過程中也可能增刪某個步驟,但是,一般應是這個思路。選擇方案首先要明確準則,不僅要明確有那些準則,而且要明確準則的主次。準則製定越規範越好,越細致越好,這樣便於比較。事實上,明確的戰略目標在一定程度上規定了準則,而不是脫離戰略目標另搞一大批抽象的評選準則。有了明確的準則,就用它們當作尺子去逐一衡量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看看它們符合準則的情況。將那些明顯不符合或基本不符合準則的方案淘汰掉,保留那些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準則的方案。對比選擇是把通過評估的幾個方案放在一起進行相互比較。這種比較不僅從整體上比,而且從局部上比;不僅單一因素單一準則比,而且多個因素多個準則比;不僅比一般目標的達成,而且比重點目標的達成;不僅比優勢比正效益,而且比短處比副作用。隻有通過比較,各個方案的長短優劣才能看得清楚,才能選出令人滿意的戰略方案。最後,在對比選擇的基礎上綜合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