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的戰略思維能力直接關係領導者的戰略決策,關係到對事物的駕馭能力。作為領導者,如果缺乏戰略思維能力,是難以甚至無法勝任領導工作的。無數領導活動中的實踐說明,凡是具有戰略思維能力的領導者,就能較好地推動事業前進;凡是缺乏戰略思維能力的領導者,必定會給工作造成損失。因此,應當高度重視領導戰略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一節提高戰略思維素質
戰略思維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思維素質,是否具備戰略思維素質是衡量領導者整體素質的重要方麵,因此領導者必須提高自己戰略思維素質。
一、係統觀念
因為戰略思維應當從係統著眼,係統是全局,有了係統觀念才能消除全局中的“盲點”,全局才會在把握之中,才能為戰略思維提供條件。戰略問題本身就是係統問題,所以,不能沒有係統觀念。
係統是一個相互聯係的有機整體。係統存在於生物界和人類社會之中。係統論是一門現代科學,是一種現代的思維方式。係統論把客觀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從總體上去對它進行研究,發現其規律。樹立係統觀念應具體的把握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一是整體性原則。係統論的創始人貝塔朗菲指出,為了理解一個係統,不僅需了解其各個部分,而且同樣需要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必須從整體的角度來對係統進行把握。如果具備了整體觀念,在工作中就可能事半功倍,否則,則會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係統是相對而言的,每一個領導所管理的事業都構成一個個相對獨立又與外界發生相互作用的係統,因此,無論何級層的領導者都應具備整體觀念。
二是動態性原則。係統是處於動態變化之中的,係統的平衡與穩定是相對的,是動態的平衡與穩定。動態性原則是必須遵守的原則,否則,我們對係統的認識就會陷入孤立的、靜止的形而上學之中,會割斷係統與外部的聯係,會阻礙係統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換,就會使係統趨於熵增加以至崩潰。
三是協同原則。係統與環境存在既相對立又相適應的協同關係,係統內部各因素也存在著協同關係,協同作用是係統進化的必備條件,否則就構不成一個真正的係統。在一個缺乏作用或難以協同的係統之中,領導者的戰略思維是難以轉換成具體的行為的。紊亂的狀態是領導組織的一大忌,比如當戰略性決策確定之後,因不能得到外界的支持或係統內部的目標各異,都會導致其流產。
四是最優化原則。最優化是複雜係統的一種趨勢,係統總是朝著最優化而努力,否則,事物也就停止發展了,領導者的戰略思維也是為了解決最優化問題。最優化原則使係統不斷地參與競爭,也由此決定了領導者的戰略性思維永不遏止,否則便會被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所淘汰,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規律。
二、求實精神
這是戰略性思維素質的一種支撐力量。戰略性思維是客觀規律在領導者主觀上的能動反映,而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是不能離開求實精神的,主觀臆斷隻能歪曲客觀規律,在這種基礎上的思維從本質上來講是形不成戰略思維的,戰略決策也就會因此而失誤,所以,領導者一定要有求實精神,這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
戰略思維是領導者的創造力的表現,求實精神對領導者的創造力的發揮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麵,求實精神促使領導者敢於麵對現實,發現現實中的矛盾。個人的創造力首先在於發現問題,若不能發現,就無所謂創造。人們觀察到什麼,取決於用什麼樣的理論或思維方式作為指導。沒有求實精神,就必然陷入唯心論和形而上學。過去我們曾在浮誇風中稱讚形勢一片大好,結果使國民經濟遭受到損失,這正是我們背離了唯物論的要求。鄧小平早在1980年就指出:“今後,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認為解放思想已經到頭了,甚至過頭了,顯然是不對的。”[1]他還指出:“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進程中,必然會出現許多我們不熟悉的、預想不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尤其是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涉及的麵廣,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複雜情況和問題,一定會遇到重重障礙。”[2]如果沒有求實的精神,是不能看到問題的,或者會視而不見,不敢麵對現實,其結果當然不能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