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縣的“三級政府”,是指市、縣(市)、(鄉)鎮三級政府;“四級管理”,是指區縣實行市、縣(自治縣、市)、(鄉)鎮、村四級管理體係;“五級網絡”,是指社會服務體係采取市、區縣(自治縣、市)、(鄉)鎮、村、社區等五級縱橫交叉的社會網絡服務體係。城市布局根據重慶曆史上形成的點狀多中心分布特點和地形、地貌特征,采用以主城區為中心的星雲狀組團結構模式,即構成一個以主城區為依托,由涪陵、萬州等大城市,江津、永川、合川、黔江等中等城市,以及數十個城鎮、集鎮構成的城鎮體係。
5年的實踐證明,重慶實行扁平式行政管理模式,即市對各區縣(自治縣、市)實行直接管理,城區和區縣分別設置為二級政府和三級政府是符合重慶客觀實際的,完全符合市場經濟“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要求,不但有效地減少了行政管理層次,增強了市總攬各區縣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發揮各級政府的積極性,提高各級政府的行政效能。
2.初步建立起了規範的直轄市新體製重慶直轄市行政管理體製的改革是從1997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批準《重慶市黨政機構設置方案》後開始的。為了盡快地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重慶市組織機構的指示精神,重慶專門成立了機構改革領導小組負責這一工作的開展。重慶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按照行政管理體製和機構改革的要求,結合本市的實際,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積極穩妥地進行,逐步建立起一個功能齊全、結構合理、運轉協調、勤政廉潔、充滿活力,符合重慶發展要求的管理體製,基本達到了“轉變職能、理順關係、精兵簡政、提高效率”的目標要求,為加快重慶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行政體製保證。主要體現是:①政府職能轉變取得初步成效;②合理劃分了市和區縣(自治縣、市)的職責權限,完善了區縣(自治縣、市)政府的管理職能,增強了區縣(自治縣、市)統籌轄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③黨政機構的設置精簡;④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3.政務管理行為得到規範,行政管理效率逐步提高規範政務管理,提高政務管理水平是政府工作永恒的主題。重慶直轄以來,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始終把它放在確保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的高度來對待,市委、市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和關於“規範政務管理,改善投資環境”的決定,大力推行政務公開,積極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機關作風,轉變工作方法。如改變政府管理國有企業的方式,在稽查特派員製度基礎上,建立政府派出監事會製度;實行分期分批公開評議政府職能部門和窗口行業;政務管理實行公開透明,“白箱操作”;對製定的各類政策、規章、規範性文件及政府係統實施的各種許可、審批、登記、備案、年檢、認證、裁決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逐一進行一次清理,及時廢除不適合西部大開發的管理依據、行政措施、辦事程序和收費項目,並及時予以公布;實行掛牌辦公,提供辦事指南。
通過上述措施的實施,重慶政務管理行為得到規範,行政管理效率逐步提高,為重慶新階段的發展提供了行政保障。
(二)夯實了重慶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基礎
重慶直轄的5年,是改革、調整、探索的5年,同時也是經濟快速、穩步發展的5年。這5年,重慶經濟結構進行了優化、調整,基本建立起了市場經濟體製框架,經濟實力有了明顯增強,為重慶經濟跨越式發展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
1.經濟實力得到明顯增強經濟實力的增強,主要表現在量的擴大和質的提高兩個方麵。量的擴大,是指經濟總量的增加。1996年,重慶國內生產總值為1179億元,到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750億元,年平均增長為8.9%。重慶經濟總量的增加,反映了重慶區域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機械、化工、冶金、建材為代表的第二產業走出低穀,出現穩定增長的發展態勢,以及第三產業的迅速崛起和對重慶經濟增長貢獻的日益突出。全年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於2000年首次突破了100億元,2001年達到了126億元。質的提高,是指重慶經濟運行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經濟效益開始顯現出來。進入2000年,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83.8%,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由上年虧損9.04億元變為盈利14.02億元,扭轉了整個工業連續4年的高額虧損局麵。2001年,全市工業盈虧相抵後贏利21.8億元,工業虧損麵降到了36.2%,工業結構出現了積極變化,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了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