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親因為忍受不了美國的寂寞辛苦,如果老家還有根的就趁時歸去,可憐的是那些根已斷,欲歸無路者,隻得留在美國過著寂寞又辛苦的日子。有些父母雖是有家可歸,但當年出國依親時的風光曾經羨煞了多少親戚鄰友,不容於兒媳的事絕不能張揚出去,所以再痛苦也不能回國讓他們嘲笑。

在美國,這種三代同堂的中國家庭,外表看似和睦寧祥,但是溫馨愉快的背後,卻充滿了矛盾和衝突,關起門來常是怨氣衝天,媳婦與婆婆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尤其是喝過洋墨水的媳婦。一個廚房裏本來就容不下兩個女人,做兒子的兩邊不是人,小夫小妻為了父母的事時起齟齬,引起家庭不快或離婚。

初始孫子孫女和外婆、奶奶生活在一起,相偎相依、祖孫情重,也是年邁祖父母繼續留在美國的唯一慰藉。

不幸等到孫子孫女們逐漸長大後,白天去上學,放學後愛去找鄰居小朋友玩,不再纏著奶奶或外婆,這時可憐的祖父母就開始感到在美國生活真正的悲哀,悔不該當初來了美國。

等到孫子孫女們成長到青少年叛逆期時,不僅不服從父母,也會討厭當年疼愛他們的外婆、奶奶的嘮叨,會嫌他們太老,討厭他們不講英文無法溝通。在這種情況之下,老年人照顧孫子孫女的利用價值也已殆盡,雪上加霜的是這時已經開始更年期的兒女會對年邁父母的存在感到無奈和不耐煩,年邁父母也感到萬分委屈,個中辛酸,隻有當事人或過來人才能了解。

這時大部分老年人就會申請老人公寓或其他安排,搬了出去,兒女就近照顧,實際上這也是最理想的安排。但是很多晚年才來美依親的父母在觀念上很難接受這種生活方式,他們覺得這樣做就是兒女沒有盡孝,在朋友麵前就實在太沒麵子,是給兒女踢出去的,有些老人寧死也一定要留下來和兒女同住,隻是為著維護一個最要緊的麵子。

年邁父母移民美國最難適應的是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念,他們無法接受來美國是依靠兒女的事實。他們之中不乏在國內有過事業,到美國後因為語言問題和不諳美國社會環境,以致會有有誌難成的屈辱感覺,心情自然很難舒暢。

中國父母會無條件地深愛子女,但等兒女長大成人後,子女會有自己的妻子、丈夫、子女、事業與興趣,年邁父母就應有自知之明,了解子女已不再屬於自己,是屬於他們的妻子、丈夫和兒女,不可能無條件地“盡孝”。

美國社會因為擁有健全的社會福利和良好的退休製度,父母不需要也不要求子女回報,所以不會有中國家庭的種種問題,做父母的有養育子女的義務,但沒有要求回報的權利。有些子女會回報,父母定會受寵若驚,非常感激。這就是不同的中西文化。有位朋友向我抱怨說:“無論我替媽做了多少事,她永遠不會感激我;但我朋友隻替她做了一點小事,媽都受寵若驚似的,為什麼?”

老人們隻要身體與經濟能力許可,老人公寓或其他類似安排,應該是最理想的居住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