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初抵美國,每見老人孤獨地坐在公園長凳上讀報或喂鴿子,心中總覺得他們好可憐。和老人聊天時,他不慌不忙地從口袋裏掏出孫子孫女的照片向我們炫耀,義很興奮地說聖誕節時兒子來看望他,帶他去了豪華大餐廳享受了豐盛的晚餐,但聽後總讓我有種可憐的感覺。

做學生時,有次在一位中國教授家聚餐,他那位獨子要去哈佛念大學,臨別時媽媽戀戀不舍地對兒子說,沒有他今後真不知該如何生活下去。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兒子很理性地勸告他媽:“你要學著去適應。”當時,我們那群剛來美國的年輕人聽後總覺得不是滋味,認為做兒子的不該講出這種缺乏感情的話語,應該噙著眼淚說:“我也舍不得離開媽。”

幾十年來,南於對美國社會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我現在知道美國老人並不如我當年想象的那樣可憐,他們確實寂寞,但是生活得很有尊嚴,心情也十分愉快,比在美國的中國老人瀟灑坦然。

美國人從小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和堅強的個人意識,不愛依賴長者,成年後就搬出家庭獨立生活,不依靠父母;做父母的到子女成年離家後,就都鬆了口氣,也不去麻煩子女。如果子女住家在附近,互相就有來往,但做父母的不會指使或幹預子女生活;子女如住外地,平時電話聯絡問候,逢年過節互相看望。這種“君子之交淡如水”和“相敬如賓”的親情,能給雙方一個很大的自我空間。

等到父母年邁體力不再,有心無力維護整幢房子時,他們通常就會搬到公寓去居住,自己照顧自己,和同齡老人交往結伴,歡度他們的金色晚年。當其中一位不幸先走一步,留下的一位就會寂寞孤單,但隻要他們的健康許可,老人大都寧願獨居,拒絕搬去兒女家。

老人不願喪失自主和自由的權利,不願意生活起居順應兒女的方式,因為他們認為成年子女是主人,自己永遠是增加麻煩的客人,不宜喧賓奪主。

如果行動不便,子女或社會福利人員會定期接他們去購物,醫護人員定期登門檢查身體,老人並不覺得自己可憐,不會自怨自艾,隻會覺得不方便和寂寞而已。等到老人行動太不方便,或神誌已不夠清醒時,那就是搬進老人院的時候,生活由專人照顧伺候。

初來美國時,常覺得美國老人與成年子女之間關係太過疏遠,更談不上孝道。家庭聚會場合,年輕小輩和老年人常常分坐兩邊,甚少交談,不似中國人會教訓子女向長輩請安問好,或在長輩麵前撒嬌奉承、取悅長輩。中國老人要求年輕人孝敬,美國人不服老的性格則不願意接受年輕人的幫助。

近年來大批中國青年移居海外,就學創業,留下二老孤零零地在家鄉守住老屋。子女學業完成,成家立業,購房生子,經濟穩定後就開始想到將父母接來美國玩或同住。在雙薪家庭裏如果有稚齡幼子,更希望能接母親來幫忙照顧,但結果往往會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父母不習慣異國生活,子女上班後留下二老或老媽一人照顧孩子,電視看不懂,同鄰居們言語不通,無法開車,日久天長,就會鬧情緒,怨恨子女們把她當傭人看待。做兒女的隻能周末帶二老去購物散心,或者請客吃飯,邀請“麻將搭子”來家陪二老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