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透過“克強指數”看中國經濟(1 / 3)

2013年以來,由巴克萊資本公司創造的新詞“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正在成為經濟學界討論的熱詞。它被用來代指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為首的新一屆政府為中國製定的經濟增長計劃,其核心內容包括: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和結構性改革,以短痛換取長期的益處。而早在2010年,英國著名政經雜誌《經濟學人》曾推出一個用於評估中國GDP增長量的指標——“克強指數”,同樣以李克強的名字命名。該指數是三種經濟指標:工業用電量新增、鐵路貨運量新增和銀行中長期貸款新增的結合,自推出後,得到包括花旗銀行在內的眾多國際機構認可。

“克強指數”的由來及計算公式

2007年,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告訴來訪的美國駐華大使,他更喜歡通過三個指標來追蹤遼寧的經濟動向:全省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已放貸款量,以擠掉統計數字的水分。2010年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編輯受李克強談話啟發,將李克強所言的三項指標予以綜合,帶入一個程式,創造出了一個嶄新的“克強指數”。“克強指數”是三種經濟指標:工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新增和銀行貸款發放量的結合。該雜誌認為,克強指數比官方GDP數字更能反映中國經濟的現實狀況。

在花旗銀行編製的“克強指數”中,鐵路貨運占25%,銀行貸款占35%,用電量占40%。通過簡單的回歸分析,把GDP增長速度和這三個指標增長速度間建立一個模型,來對比擬合程度。在這三個指標裏,用電量是影響經濟走勢的最重要指標,之後是銀行貸款和鐵路貨運。

“數字出官,官出數字”飽受詬病,“克強指數”顯示出一名高層決策者的清醒、實在,也展現出他的專業功底和專業精神。李克強的專業精神,既來自係統的學術訓練,也來自從工業、農業兩個大省再到中央的實踐磨煉。

“克強指數”更能精確地反映經濟現狀——現代工業生產與能源消耗密切相關,故而“耗電量”的多少,可以準確反映中國工業生產的活躍度以及工廠的開工率;鐵路作為承擔中國貨運的最大載體,故而“鐵路貨運量”的多少,既能反映經濟運行現狀,又可反映經濟運行效率;而對於間接融資占社會融資總量高達84%的中國而言(銀行貸款又占到中國間接融資的絕對大頭),故而“貸款發放量”的多少,既可反映市場對當前經濟的信心,又可判斷未來經濟的風險度。

“克強指數”反映經濟現狀的精確,不僅體現在上述三個指標更切合中國經濟特征,還體現在具體數據的易於核實上。與GDP的統計相比,由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涉及電網、鐵路、銀行的具體業績核算,與地方政府的GDP崇拜關係不大,也近乎沒有作假摻水的空間和動機,故而所取得的具體數據更為真實,同時也更真實反映經濟的走勢。

除此之外,通過耗電量權重占比高達40%的“克強指數”,還可以減少對宏觀經濟的誤判。中國經濟的“數字增長”,很大程度上由行政主導式的投資刺激所導致,但是,行政主導投資在牽涉“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兩個指標較多的同時,卻與權重占比最大的“耗電量”牽涉不大,故而“克強指數”對經濟狀況的反映亦更為客觀。

“克強指數”傳達出一個很積極的信號,中國的決策者不再依賴某個單一表麵數據,他們在研究經濟的內在動力、組織結構,通過這些更細微、更專業的觀察,能夠更好地把握未來經濟的走向。

2012:“克強指數”透視的中國經濟現實狀況

我們就“克強指數”中關鍵的三個指標與內地各省(區)市的狀況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反映中國經濟的現實狀況。

“克強指數”透視之一:新疆發用電量增幅穩居全國第一,GDP排名前移10位

在“克強指數”中,工業耗電量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地區工業生產的活躍度以及工廠的開工率,即使在某些時候,經濟增速與用電量並不同步。例如,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2012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僅5.5%,增幅創2008年經濟危機後4年來新低。分產業看,用電占比超過70%的第二產業用電大幅回落,其中重工業同比增速從2011年的12.4%回落到3.8%,輕工業同比增速從9.3%回落到4.3%。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2012年10月份以來用電量情況開始持續好轉,傳遞出經濟複蘇和回暖的信號。從分省區的用電情況與經濟增長對比來看,2012年新疆用電量增幅穩居全國第一。其中1—11月新疆工業用電增長34.7%,重工業用電量增長了37.2%。與之對應的GDP增長12.95%,高於全國4.2個百分點。排名前移12位,居全國第11位,西部排名前移5位,居第8位。

2012年,貴州以13.6%的經濟增長率與天津一起並列第二,而其工業用電量增速也達到了9.45%。相關資料顯示,2012年全國兩會的貴州代表團團組開放日活動上,當時的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栗戰書會同國家電監會、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等部門有關人員一起回答媒體提問,所講到的第一個數據就是2012年1—2月,貴州省的用電量增長了9.5%,其中工業用電量增長了14.4%,比上年同期提高13.9個百分點。2012年年終交卷,貴州以13.6%的經濟增長率並列排名全國第二。而在2012年年中,貴州還專門召開工交生產緊急調度電視電話會,省市縣聯動采取工業扶持措施,鼓勵企業放心用電,每月省市縣共計支出的補貼資金接近8000萬元,其中省級資金達到5500萬元左右。

當然,工業用電量也並非童叟無欺。從2012年用電量增速排在後三位的看,湖南、吉林和重慶三地區2012年工業用電量分別為810萬千瓦時、122.42千瓦時和469.39萬千瓦時,三地工業用電量增速分別下降了0.3%、0.76%和1.1%,但是2012年三地區的GDP呈現出增長態勢,分別為11.3%、12%和13.6%,排名分別位列第17位、第10位和並列第2位,也表明“工業用電量增幅”這個指標存在的局限性。

從近幾年的經濟情況看,“克強指數”中把用電量作為經濟走勢以及GDP的晴雨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專業人士也常以此判斷真實的經濟增速。例如,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的2008年年底,中國內地的用電量明顯地傳遞出了經濟複蘇的信號,“從沒有像2009年2月份這樣,它的發電量和用電量數據被翹首以待”(《21世紀經濟報道》2009/2/24),這是因為,一般而言,電力需求增長0.85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就增加1個百分點。當時的數據顯示,在正麵迎擊危機的中國經濟最繁榮地區的江蘇、上海以及工業大省遼寧,用電量同時出現逆轉,而這剛好是中央4萬億投資第一批1000億下發的緊急實施階段。

或許用電量反映增長的真實含義,還需進一步從經濟的結構中尋找,尤其是當我們用GDP數據衡量整個經濟產量時,必須明白,一些經濟行為比其他行為可能對能源更為敏感。因此,這些年來,學界對於電力是否是經濟晴雨表的寫照的看法一直存在質疑。相關數據的實證也顯示,中國1997年、1998年GDP增長分別為8.8%、7.8%,而電力消費增長分別為4.4%和2.8%,這甚至使人們對“GDP是影響電力需求的決定性因素”產生了懷疑。同時,由於GDP構成要素中的投資、消費、進出口等對電力消費有不同的影響,因此直接根據GDP總量和電力消費之間的電力彈性係數來進行電力需求預測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換句話說,用電量作為GDP指標的作用或許不能高估,“電力消費和GDP之間存在著某種聯係,但這種聯係並不緊密”(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Louis Kuijs)。

事實上,在目前的實踐中,還有很多指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經濟的複蘇和增長情況。其中包括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鋼鐵產量、經合組織先行指數等指標。渣打銀行經濟學家王誌浩甚至曾經用挖掘機和輪式裝載機的銷量來作為中國經濟的先行指標。但無論如何,用電量增幅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作為經濟複蘇的強信號,其意義已經不可替代。

“克強指數”透視之二:鐵路貨運量是個硬指標

鐵路作為承擔全國貨運的最大載體,“鐵路貨運量”的多少,既能反映經濟運行現狀,又可反映經濟運行效率。2012年,全國鐵路貨運量達39.04億噸,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7%;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8%,增速較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

從各地的數據來看,2012年甘肅、遼寧、河北鐵路貨運量分別較上年增長17.89%、7.1%和4.2%,GDP增速分別為12.6%、9.5%和9.6%。2012年甘肅GDP增長12.6%,GDP增速排名第6位,較上一年提高10個名次,2011年甘肅鐵路貨運量為0.54億噸,同比增長8.71%,當年GDP增速為12.5%。但從整體貨物運送量來說三省份的貨運量總體均偏小,顯示經濟總體發展有待進一步提高。遼寧2012年鐵路貨運總量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增長7.1%),GDP增速為9.5%,較上一年下降2.6個百分點,排名由上一年的第20位下降至第2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