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透過“克強指數”看中國經濟(2 / 3)

另外,湖南、河南、北京、內蒙古四地的鐵路貨運量相比上年,均出現下降趨勢,且降幅均超過10%,其中內蒙古降幅最大,達到19.2%,2012年內蒙古GDP增長11.7%,增幅較上一年下降2.6個百分點,排名由第5名跌至第13名。2011年內蒙古鐵路貨運量達到5.3億噸,增長12.8%。

除了鐵路貨運量這一重要指標外,另外還應該和港口、民航等貨運量因素結合加以考慮。比如,從港口吞吐量來看,海南、遼寧、福建港口吞吐量增幅均超過10%,分別達到了16.9%、13%和11.8%,但是從運輸總量來看稍顯遜色,不及江蘇、浙江、廣東。2012年,江蘇、浙江、廣東三省份港口吞吐量分別達到了19.5億噸、13.2億噸和14億噸,分別較上年增長8.2%、7.8%和5.3%,作為外貿大省,港口吞吐量的增加顯現出外部經濟環境向好,在此影響下2012年江蘇、浙江、廣東三省份外貿出口額分別達到了3285.4億美元、2245.7億美元和5741.36億美元,同比增長5.1%、3.8%和7.9%。

“克強指數”透視之三:新、瓊、青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增幅超20%

對於間接融資占社會融資總量高達84%的中國而言(銀行貸款又占到中國間接融資的絕對大頭),“貸款發放量”的多少,既可反映市場對當前經濟的信心,又可判斷未來經濟的風險度。數據顯示,2012年共有12地區的中長期貸款額增長超過10%,占總數的38.7%,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新疆、海南、青海的增幅超過20%,分別達到了23.4%、22.1%和20.6%,其GDP增長分別為12%、8.7%和12.3%。2012年,新疆中長期貸款4635.42億元,增長23.4%,較上一年回落5.1個百分點,GDP增長12%,增速與上一年持平,排名由上一年的第23位升至第11位。

另外,金融機構貸款與中國民營企業發展有著緊密的聯係,各地數據顯示2012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漲幅介於8%—25%。而各地民營經濟也顯現出應有的活躍,民營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同時也成為解決就業的主要途徑之一。

2013:“克強指數”折射出的中國經濟四大問題

問題一:“克強指數”與中國經濟的隱憂

通過前麵的分析比較發現,“克強指數”中的三個指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當前國內經濟運行與發展的情況。但是也有專家表示“克強指數”有兩個可以改進的地方:第一,是用電量,指數中主要反映的是工業的用電量。而農業和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並沒有反映出來。如果中國經濟整個服務業占的比重提高,那“克強指數”中用電量的權重需要變得比較小。第二,從銀行貸款來講,因為現在整個中國融資裏麵,銀行貸款隻占50%。所以完全用銀行貸款來反映信貸存在低估的可能。用社會融資可以替代銀行的貸款增長,但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社會融資沒有餘額數據,所以需要有一個對餘額的估計。

無論“克強指數”是否如媒體所說的那樣能夠更好地反映出中國經濟當前的運行,抑或是需進一步改善,“克強指數”都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視角,去無限接近真實、客觀地衡量中國經濟的運行與發展。

例如,2013年是中國新一屆領導的執政元年,但中國經濟卻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下行通道。同時,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又異常凸顯,加之財政金融領域多種風險隱憂疊加,令外界對中國今後的經濟增長憂心忡忡。那麼中國政府會再出類似2008年一攬子刺激經濟的政策嗎?答案是否定的。2013年5月13日,李克強總理已明確指出,要實現今年發展的預期目標,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還必須依靠市場機製。實際上,市場機製本身對經濟運行具有自動調節作用,是能夠調整一般性經濟活動的。如果過多地依靠政策拉動來刺激增長,不僅難以為繼,甚至還會產生新的矛盾風險。根據工業用電量新增、鐵路貨運量新增和銀行中長期貸款新增三個指標繪製的最新“克強指數”走勢圖,可以發現“克強指數”領先於GDP和工業增速約兩個月,其波動性大於GDP和工業增速。

而繼5月疲軟的宏觀經濟數據發布後,2013年6月的由工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銀行中長期貸款三大權重構成的“克強指數”也創下了年內新低。

工業用電量可以準確反映中國工業生產的活躍度,以及工廠的開工率,2013年4月,工業用電量環比負增長。雖然同比增速較3月上升4.4個百分點,但若按照日均用電量計算,同比仍是負增長。工業疲軟之勢盡顯。

央行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3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企業及其他部門中長期貸款餘額26.69萬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比上年年末高0.7個百分點。4月中長期貸款新增加4061億元,其中,4月對公中長期貸款僅增加1750億元,比上月少增780億元;對公短期貸款僅增加了536億元,較上月大幅下降;票據融資增加了1687億元,較上月多增了504億元。

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對公中長期貸款持續低迷,前4個月,中長期貸款在對公貸款中的占比分別為52%、57%、37%、42%。對公中長期貸款持續低迷反映了實體經濟複蘇緩慢,企業對未來盈利預期不好。

鐵路貨運量也在持續下降。數據顯示,2013年一季度,全國鐵路貨運發送量完成99074萬噸,較上年同期減少787噸,同比下降0.8%左右。而4月鐵路貨運量同比降幅達6.5%,業內人士稱,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不斷加大,全年鐵路貨運量不會有太大幅度增長。由於目前在中國鐵路貨運中,煤炭、石油、糧食等大宗物資占主體,僅鐵路貨運的煤炭就占全國煤炭的50%以上,中國能源消費又以煤炭為主,因此鐵路貨運量的變化會比用電量更快地預示經濟的變化。

問題二:新興產業也過剩

本輪產能過剩是在“產業梯度轉移、技術升級換代”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所謂產業梯度轉移,是說在勞動力、土地、能源資源成本快速上漲的背景下,地區競爭力和地區比較優勢發生了一些變化,沿海地區的傳統產業不具有地區比較優勢,它必然會選擇一個產業的梯度轉移。所謂“技術升級換代”,是指新的技術要替代老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出現新技術產能和老技術產能同時存在的問題。因此,本輪產能過剩有不同於以往的三個特點。

第一,產能過剩具有全麵性。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出現了過剩。2012年,以粗鋼、水泥、電解鋁為代表的傳統產業的產能利用率不足80%,而以平板玻璃、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能利用率也不足70%。

第二,戰略新興產業麵臨財務危機。據有關部門估計,中國光伏產能利用率隻有不到60%。與此同時,國內光伏產業正麵臨較為嚴重的應收賬款和資金鏈的問題。2012年前三季度,41家光伏企業應收賬款高達31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69億元,增幅近三成。第四季度這一狀況仍未好轉。而受2012年光伏全行業寒冬影響,“重災區”上遊多晶矽價格一路下跌,2012年年底多晶矽報價一度跌至12.5萬元/噸。全國大多數的多晶矽企業停產。2013年1月31日,江蘇陽光公告,寧夏矽業生產成本嚴重倒掛,並已資不抵債,為此向寧夏當地法院申請破產清算。特別是尚德破產重組,業內擔憂多晶矽行業或由“停產潮”轉至“破產潮”。

第三,在治理新興產業產能過剩的過程中,中央政府和產業主管部門製定專項規劃,解決各地政府主導的盲目發展、重複投資等共性問題,並對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加以引導,同時,有關部委正在積極探索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指標監測體係,創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能過剩預警機製,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向健康發展的軌道。

問題三:製造業持續疲軟困境

作為宏觀經濟重要先行指標,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3年5月製造業PMI為50.8%,較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該數據扭轉了4月的下降態勢。數據顯示,4月PMI為50.6%,較3月下降了0.3個百分點。同時,和往年同期不同,該數據還出現了反季節性上升。但專家普遍對該數據持謹慎樂觀態度。5月PMI呈環比上升,顯示中國製造業出現溫和回升跡象,但綜合曆史數據和其他指標來看,目前製造業的增長勢頭仍然疲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