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透過“克強指數”看中國經濟(3 / 3)

另據彙豐(HSBC)2013年6月4日發布的5月彙豐中國製造業PMI(采購經理人指數)為49.2%,創下8個月來新低並跌破榮枯線。值得注意的是,彙豐的數據與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對比明顯,官方數據反季節升至50.8%,為2012年4月以來次高位。

彙豐表示,官方和彙豐數字背離的原因有二:一是官方調查覆蓋3000家企業,以大中型企業為主,而彙豐調查覆蓋大約430家企業,並且更多覆蓋中小企業,因此彙豐的數據凸顯了中小企業目前的境況;二是從曆史上看,官方數據經季節調整後較彙豐數據波動性更高,彙豐數據季調是基於X11季節調整方法,並將以往調整因素計入考量。

由製造業PMI指數分類指標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當前經濟的基本運行態勢是穩中回升。第二,中國宏觀調控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這一輪宏觀調控以質量為中心,以提升產業結構為目的,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之中的比重。從生產指數來看,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行業的生產指數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這說明中國的經濟運行質量在提升,宏觀調控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出來了。第三,整個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在增強,這點可以從庫存指數上看出來。

微觀經濟基礎支持中國經濟向好的發展態勢。在統計指數裏麵,大型企業、中型企業的PMI指數都延續或保持了回升態勢,就是說實體經濟主體企業的表現支持宏觀經濟向好的態勢。但是小微企業在PMI指數上出現回落不利於宏觀經濟的改善,總體來看,小微企業PMI指數的下降,並不妨礙總體宏觀經濟向好轉換的大格局。分地區看,東部和東北地區PMI分別為51.7%和51.4%,高於全國0.9和0.6個百分點,位於臨界點以上;中部和西部地區PMI分別為49.3%和49.1%,低於全國1.5和1.7個百分點,位於臨界點以下。

2013年以來,政府的一係列收緊動作對投資和消費都產生顯著影響,經濟複蘇的動能也逐漸衰竭,從一季度至5月的數據看,經濟麵臨的下行壓力逐步增大。從目前來看,中央似乎暫無再次加速投資的意向,麵對經濟下行壓力有可能采取一些促進消費的措施,但整體經濟仍麵臨繼續出清過程。

問題四: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99萬人,約占新進人力資源市場勞動力的一半,比上年增加19萬人,再加上還沒有就業的21萬2012屆畢業生,就業壓力前所未有。但一份來自對500家用人單位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計劃招聘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一麵是畢業生數量持續增長,一麵是就業需求縮減,大學生就業情況腹背受敵。

一項針對2013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的2013屆碩士畢業生簽約率為26%,同比下降9%;本科畢業生為35%,同比下降12%;高職高專畢業生為32%,同比下降13%。

為切實掌握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引導和解決他們就業難的現狀,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規定不得對求職者設置性別、民族等條件,招聘高校畢業生,不得以畢業院校、年齡、戶籍等作為限製性要求,不得將畢業證書發放與高校畢業生簽約掛鉤。

同時,《通知》還明確了三個方向:一是結合經濟發展開發就業崗位,尤其是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智力密集型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發展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拉動作用。二是鼓勵各類企業吸納就業,包括引導高校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非公有製企業就業,同時引導國有企業吸納更多高校畢業生就業。三是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開發一批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

進入2014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將達727萬人。麵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特別是經濟持續下行,中央已經下決心不再使用政策刺激經濟的手段,相反,保就業這條“下限”要求我們必須尋求另外一種“刺激”,那就是通過改革推動經濟穩中求進特別是經濟升級版的實現,讓市場成為新的動力和引擎。用李克強總理的一個比喻,就和騎自行車一樣,老在原地打轉轉是穩不住的,進才能穩得住,這個“進”不是要片麵追求GDP增長,而是要考慮經濟整體素質,通過依靠改革推進轉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來實現。要用勇氣和智慧,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這對穩增長、增後勁有雙重作用。

2014:從“克強指數”到“克強經濟學”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出口國,最大的外彙儲備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中國經濟既有過去30多年奇跡般的成就,但又始終與“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憂患共存。2014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保持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明確了破解中國經濟“三不”問題及深層次矛盾,僅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還必須依靠市場機製,其中的關鍵在於推動經濟轉型,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從“克強指數”到“克強經濟學”,中國經濟升級版獲得媒體界和資本界的廣泛關注。李克強這位師從厲以寧的首位經濟學博士總理實踐的是一套異於前人的經濟學。以至於有媒體稱,李克強的改革魄力喚起人們對朱鎔基時代的記憶。

2013年以來,在中國經濟走勢依然不明朗的時刻,新總理李克強選擇的是一套完全不同於前任的經濟哲學。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克強經濟學”的基調,那就是,讓中國經濟重回市場的軌道。該放的權堅決放開放到位,該管的事必須管住管好。這與朱鎔基時代的改革一樣,殊為不易。巴克萊(海外投行)在其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寫道,“克強經濟學”有三個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結構性改革。抓其要義就是“強化市場、放鬆管製、改善供給”。強化市場,強調政府與市場“換手”,政府職能轉變,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市場能辦的,就交給市場,政府不越位、不缺位;放鬆管製,強調減少審批,尊重市場,尊重市場主體的選擇,政府減少微觀幹預;改善供給,強調減稅促進投資,完善福利製度,調整國內利益分配,國有部門向居民部門讓利。最終目的就是要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2013年7月9日,李克強總理在廣西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再次提出,要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這與本屆政府就職以來一直倡導的經濟政策總體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同時表明中央經濟政策從未改變。

地方債隱現、貿易壁壘增加、銀行資金短缺……2013年的中國經濟似乎困難重重。李克強就任總理後,麵對嚴峻考驗,在“百日新政”中,實行擠水分、調結構、簡政放權、布局城鎮化等一係列力促發展模式轉型的舉措。麵對外界對中國當前經濟形勢的極大關注,2013年6月28日,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出席“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的外方代表時介紹,2013年以來,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中,中國經濟總體保持平穩,經濟增速處於合理區間,物價水平、新增就業保持穩定。2014年全國兩會後的記者見麵會上,仍有記者一再追問中央政府所能接受的經濟增長的下限到底是多少。對此,李克強兩次明確表示,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也難以增加社會財富,所以要有合理的GDP增速,而這個增速就是必須保證比較充分的就業,使居民收入合理增長。

2013年全年的GDP實現了7.7%的增長,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速平穩,沒有出現所謂的“硬著陸”。對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GDP運行在7.4%至7.9%的區間內,屬平穩增長。至於2013年第二季度GDP增速較一季度稍有回落,他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第一,這是經濟結構轉型期潛在生產率下降的一種客觀反映;第二,國際環境仍然複雜嚴峻,世界經濟總體上複蘇緩慢;第三,這是黨中央、國務院主動調控的結果。盛來運指出,盡管經濟增速回落,但政府顯然是意識到這種增速的適當回落是有利於調結構、轉方式的,所以盡管在回落,也還是很冷靜地堅持調結構、促改革。從長期來看,這個決策是正確的。

2014年,中國經濟形勢依然困難重重,而且形勢更加複雜。但無論如何,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克強經濟學”這一嶄新航道。在分析中國時下正在經曆的一係列考驗,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應對舉措,尤其是2014年全國兩會確定的新思路之後,巴克萊集團首席執行官安東尼·詹金斯認為,雖然中國經濟存在結構性減速,但在“克強經濟學”引導下,中國經濟增長可以進入一個持續健康的中高速增長的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