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個會上,中央批準了他暫不過江,這件事構成了後來淮海戰役的藍圖。
會議結束的時候,毛澤東約了粟裕單獨談話。
毛澤東說:“粟裕同誌,陳毅同誌不回華野去了,今後華野由你來搞。”
這個消息對粟裕來說實在是太突然了。給中央提不同意見,不僅沒挨批評,反而“升官”了。
這就是戰爭年代的毛澤東。
“主席,陳毅同誌不能離開華野,華野也離不開陳毅同誌。”
“中央已經決定了,陳毅和鄧子恢到中原軍區、中原局工作,那裏更需要他們。”
“主席,我請求,不要讓陳毅同誌離開。”
毛澤東大手一揮,說:“中央已經定了。”
粟裕覺得中央已經決定了,再堅持也不好,就提議說:“是不是請陳毅同誌繼續兼任華野的司令員兼政委。”
毛澤東想了想,說:“那好吧,陳毅同誌仍任華野的司令員兼政委。但中原的工作很需要他,必須馬上就去。他在華野的職務,就由你來代理吧。”
……
事後粟裕回憶說:“那個時候我的壓力好大呀,毛主席接受了自己的建議,陳毅又不在了,這等於在毛澤東那裏立了軍令狀,這一仗要是打不好,那可真是難以見江東父老了。”
6月17日至7月6日,粟裕集中了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的八個縱隊,在中原野戰軍的配合下,組織指揮了豫東戰役。首先奪取了開封,接著又殲滅了援敵一個兵團,活捉了兵團司令區壽年,重創了黃伯韜兵團,總共殲敵9萬餘人,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一次戰役殲敵數字的新紀錄。兩個月以後,在粟裕指揮下,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全殲濟南守敵10萬人。
“淮海戰役”的說法,最早由粟裕提出;與敵決戰於長江以北的建議,也正是從這裏來的
那段日子,應該說是毛澤東和他的同事們最興奮的日子。
有時候一天兩個勝仗,有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奇跡出現。整個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使全國人民歡欣鼓舞。也使作為戰將的粟裕有了新的思考。
豫東戰役的勝利,說明了以我軍之相對集中對付敵人的高度集中是可能的也是成功的。粟裕認為這種大規模的殲滅戰,發展下去勢必就是與敵人主力的決戰,而要決戰,淮海地區比中原地區更為有利。
早在1948年8月23日,粟裕在報軍委關於調蘇北兵團參加濟南戰役的電報中提出:“俟兩個月以後,我們即可舉全力沿運河及津浦南下。”濟南戰役中,敵援兵未敢與我接觸,我打援之八個半縱隊即成了下一個戰役的生力軍。
粟裕在濟南戰役勝利已成定局時,就敏銳地看到,如我軍回師中原,必處於蔣軍武漢集團和徐州集團之間,這將是和優勢之敵作戰,不如兵出徐蚌線以東。於是9月24日晨他給軍委發電:
為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暴露津浦線,並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以便於爾後華野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和爭取華野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持,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
這個建議第二天就得到了中原野戰軍首長的讚同和軍委的批準,足見其重要和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