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在水一方——水與社會(2)(2 / 2)

所有這些舉措都是將水文化與城市發展相結合的完美體現,對城市及城市水文化的良好發展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第三節上善若水——水與哲學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哲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水又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底蘊,人類的水事活動必然影響到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中國古代哲學無論是道、儒、佛還是其他學派,都充滿著“水性”的特點。而且水和人類治水活動與中國古代哲學呈現著一種互相滲透的關係,儒家和道家都以此為基礎發展自己的哲學體係。

孔子在《論語》中倡導天地萬物各行其道,順其自然,要求統治者行帝王之道,以己德滋養民心。“無為”和“自然”是《老子》中的兩個重要概念,要求聖人像水一樣“無為”,人民歸附就如百川之歸海。倡導人們像水一樣,無為、永不自滿、順從避讓、以柔克剛、無微不至。這就是水的哲學,向人們傳播如何以水之道,與人相處,開創事業,修煉心性,做一個水性十足的人!

在大自然中,最能體現自然之魂的載體就是——水。它逆來順受,隨遇而安。它柔韌不比,包羅萬象。它深奧莫測,又乖順舒緩。看似既來之則安之,又總是勝於無形之中水不但影響著人的素質,還給人以美的快感和美的享受。長期與青山綠水和諧共處,不斷陶冶和強化著人對大自然的親和感和審美意識,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這些都是華夏民族最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

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滋潤著人們的心靈,對水的認識和感悟能使我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心曠神怡。當人們站在大海邊,航行在大海上,才會深切地感受到大海的浩渺、寬闊和蘊藏的無窮能量。

水的性格、水的氣魄被大海發揮到了極點,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人的胸懷也會變得像大海那樣寬廣。

古人雲:上善若水。它說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上善之人,就像水的秉性一樣。水善於利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不樂意的卑下之處,所以最接近於道。上善之人處世所居要像水那樣的善處卑下,存心要像淵那樣的清靜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的彼此相親交溶,言辭要像水那樣遊刃有餘,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不紊,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舉動要像水那樣伺機而動。也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就要像水一樣,表麵平穩如鏡,內心卻流動強大的力量。水不衝動,沒有佛擋滅佛的氣焰,但它有執著堅強的信念。水滴石穿的道理,隻有如水樣睿智的人才能夠明白。正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水之所以能不受一切物質所阻擋,正是因為水的迂回形態。

水無常形,見勢則分。湍急的河流中,當水遇到石塊的時候,它並不急於強行突破,而是靜靜的繞過。易衝動的人或許並不太喜歡水的柔,但殊不知,這其實是一種以弱勝強的戰術,當水明白自己與石頭的力量相差過於懸殊時,這種持久戰略顯然是比強攻高明得多,有效得多。柔弱的水在突破一個個障礙後,最終百川彙流,波濤翻滾的“奔流到海不複回”,並最終在廣闊無垠的大海融為一體,洶湧著一個又一個的曠世奇觀。這是水的哲學,也是人應該擁有的處世之道。

一個人的德行要像水一樣“與善仁”;一個人的心境要像水一樣“心善淵”;一個人立身處世要像水一樣“正善治”;一個人的言語要像水一樣“言善信”;一個人的行為要像水一樣“居善地”;一個人把握機會要像水一樣“動善時”;一個人做事要像水一樣“事善能”。

水給予我們的啟示實在太多太多了,足以讓我們受用終生。它堅持本性,堅定執著,無一不在告訴我們:做人就要像水一樣平弱於外而洶湧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