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專家問渠清如許(1 / 3)

楊居禮:在民族聖火的光明中求新求美

楊居禮,男,漢族,陝西省作協會員,陝西省劇協會員。西安市劇協秘書長。他撰寫的藝術評論《在民族聖火的光明中求新求美》(西安藝術2001年第1期),贏得了中國戲曲界的強烈反響,通過他的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了寧夏秦腔藝術的現狀,了解了銀川市秦劇團的艱辛發展曆程,領悟到了柳萍投身秦腔,摯愛執著的精神。

中國戲曲猶如—炬燃燒著的民族聖火,而優秀傳統劇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燃料。如何使這炬聖火繼續燃燒並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增光添彩呢?這就必須要對傳統劇不斷地推陳出新。銀川市秦劇團演出的改編傳統劇《狸貓換太子》(前後本)(以下簡稱《狸》),以嶄新的舞台麵貌和較高的藝術品位榮獲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大獎,受到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堪稱對傳統劇推陳出新的佳作,觀後引發了我的許多思考。

《狸》是觀眾非常熟悉而且十分喜愛的傳統劇,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內容上盡管有著某些曆史局限的瑕疵,但是所表現的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和多行不義必自斃的主題仍是十分積極的。難怪許多劇種都將它作為保留劇目常演不衰,也難怪今天的觀眾還在寬容它、接納它,而不使它流失。銀川市秦劇團的《狸》,本著繼承、創新、發展的思想,對原作進行了大幅度的而且十分恰當的改編整理,使改編後的《狸》劇既不失固有的精華,又洋溢著時代的光彩,達到了新與美的綜合高度,被許多專家公認為傳統劇改編的成功範例。它的成功至少引發了我四個方麵的思考。

關於傳統劇主題思想表現的思考

傳統劇之所以流傳至今,而且有的劇目還久演不衰,這是由其價值決定的。其價值不外乎認識價值、思想價值、藝術價值和對現實的參考價值。這些方麵專家們論述得頗多,恕不細表,此處隻簡略談一下對現實的參考價值,也即其中包含的現實意義。

譬如各劇種演得最多的傳統名劇《鍘美案》,它所表現的不畏強權、主持正義、懲治邪惡、為民伸冤的思想,在當前就有著很強的積極的現實意義。還有像《楊門女將》所表現的愛國思想,《四進士》表現的見義勇為的思想,《八義圖》表現的為正義而獻身的思想,以及其他傳統劇歌頌美好道德情操的思想等等,也都對當今社會有著積極的借鑒作用。我們選擇排演傳統劇,就是要選擇這類對今人思想有啟迪作用和能夠喚起今人生活體驗的主題積極的劇目。

銀川市秦劇團選排的《狸》一劇就是很好的例子。該劇保留了原劇的基本思想,並進行了適當的淨化,使主題思想與人物更為鮮明突出。它對現實的參考價值,就在於表現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和多行善事必得善果,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思想。當今世界,大到國家,小到團體和個人,為善的與作惡的,最終的結果都能在這一思想中得到印證。同時,劇中也含有一些封建性的消極成分,如等級觀念和封妻蔭子的思想,但是這並不影響主題的主導意義,反而襯托了主題,並給今人提供了批判的對象,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種借鑒,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道理。

關於傳統劇中的消極成分,我的主張是隻可稍加淡化而不可以取消。傳統劇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必然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曆來被稱為古文化的“活化石”“活文物”,這是客觀的事實。我們知道,文物都具有不可複製性和不可改變性,你隻可以批判它而不可以改變它,更不可以隨心所欲地作踐它,否則就失去了文物的價值。我們在改編傳統劇時,必須要尊重這一客觀事實。首先應該選擇那些主題比較積極的優秀劇目,這是前提,然後對其中的消極成分稍加淡化,以減少它的負麵影響。切不可為強調它的積極思想而把其中的消極成分一掃而光,使其中的積極思想失去對立麵而同時失去衝突性,減弱了劇本包含的社會性與曆史性。像目前的一些改編傳統劇,把戲改得跟現代戲差不多,劇中人物說的話就跟當代的先進人物似的。這無論從曆史的角度和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都不是科學的態度。我認為,《狸》劇的改編是尊重客觀的,也是比較科學的。

關於傳統劇內容如何修改的思考

社會需要藝術,藝術離不開社會。藝術的發展隻有和發展的社會相適應,才能實現它的價值。傳統戲畢竟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在當代若仍照原來的路子演下去,一定不會引起觀眾的興趣,同時也有悖於時代精神,因此,必須要從內容上進行適當的翻新。

這種翻新,應該是在繼承傳統,保留原劇基本內容的前提下,以現代意識進行觀照。所謂現代意識,就是現代人所思所想所追求的符合社會潮流的理想和進步觀念。

古人和今人盡管生存的時代和環境不同,但是追求美好的東西是一致的。用現代意識觀照,就是要把這種一致的東西接通,讓它們發生共鳴。因此,對於傳統劇中的那些觀眾喜愛的重點場子、優美的流行唱段以及純美的形式,都應該盡可能地保留。在此基礎上做以必要的刪繁就簡和取蕪存菁,使改編後的傳統劇既保持原來的基本內容,又具有與現代社會相通的精神。絕不能為了所謂的出新把傳統劇改得麵目全非,失去了原來的內涵,讓人不能辨識為何戲何劇。

銀川市秦劇團的《狸》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既不是一般傳統劇的“老戲老演”,也不是對傳統劇亂動手術的所謂改革出新,而是在保留原劇精華的基礎上兼容多種藝術形式和手法進行綜合改編,從而使劇情內容更為集中簡練,人物形象更為鮮明突出,取得了很好的審美效果。

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首先是保留了原劇的重點場子,撐起了完整的骨架。例如:原劇中的“抱盒”“冷宮”“拷寇”“摸包”“團圓”等作為骨架的重場戲,都在改編本中得到了保留;同時對劇中主要人物如:陳琳、李妃諸人的主要流行唱段在取蕪撥冗後也進行了保留,使《狸》劇沒有傷筋動骨,仍然保留著固有的精華。當然,該劇還有可加工的餘地,如後本的後兩場戲有點鬆散,節奏有點拖遝,還須再行精煉。其次是刪去了原劇中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加快了戲劇節奏。例如原劇中的上場對下場詩,重複交代劇情的唱段、念白和重複表現演員技巧的繁瑣的程式,以及青衣、龍套、校尉等角色在台上不斷地繞場、擺隊形和相配合的鑼鼓經等東西,都在現劇中刪去了,需要時隻是點到為止,絕不拖泥帶水。這樣的改變使全劇主線清晰,情緒貫通,渾然一體,也使場次的銜接更為緊湊,各場的表意更為簡潔明了,同時也節省了時間,適應了現代戲曲表現的節奏。其三是為了營造氣氛和增強藝術觀賞性,在劇中增加了一些舞蹈場麵。戲曲借鑒舞蹈非常必要,關鍵是要運用恰當,將它化入戲曲的美學原則之下,否則就有“戲不夠、舞蹈湊”之弊。而《狸》劇的舞蹈場麵就不錯,它並未遊離於劇情之外,而是作為劇中有機的組成部分,時而是禦園中的荷花,時而是冷宮裏的宮女,一會兒變成宮娥嬪妃,一會兒又化作冤魂與火焰。這些變化,通過不同的舞姿、服裝色彩和燈光色彩的變化而有節奏地變換著,起到了陪襯人物、點綴環境和烘托氣氛的作用。

這些舞蹈雖然頻頻出現,但是不僅沒有損害劇情的完整性和成為戲中的累贅,反而豐富了該劇的內容,增強了藝術表現力。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隻有新穎獨特的形象,並產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狸》劇的舞蹈可謂新穎獨特,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關於傳統劇演員表演的思考

戲曲是程式的藝術,無程式不戲曲。傳統劇中的表演程式對於表現人物思想性格,作用至關重要;同時它作為美的藝術形式,對於增強觀眾的審美愉悅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是比其他藝術形式要高一籌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它的某些局限性,即有時候會限製演員創造性的發揮,不大能夠表現人物心靈更深層的和人物性格最閃光的地方。人都是有思想、有性格的,其思想與性格往往通過細節來表現,不可能千人一麵。

塑造典型化的藝術形象,更加需要挖掘豐富的細節。話劇藝術的長處就在於能深入刻畫角色的思想性格,它沒有程式的輔助,全靠演員調動自己的和借鑒他人的生活經驗來塑造角色,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對生活的重新體驗與體現,也是一次富有創造性的勞動。這些都是戲曲演員應該認真學習的。

銀川市秦劇團《狸》劇的演員吸收了話劇演員表演的長處,都在試圖挖掘人物心靈最深層的東西,可以說都進入了藝術創造的境界,給人以新的藝術感受。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首先是沒有受程式的束縛,而是從表現劇本內容和刻畫角色的需要出發淡化程式,找到了一條藝術表現的捷徑。如:人物一上場就進入劇本規定情景,直接表現所賦予的使命,對於過去那些人物上場時必須走的提袍甩袖亮靴底和下場時的吟詩作賦予亮像動作等,該簡練的簡練,該省略的省略,因而加快了戲劇的節奏,也讓觀眾很快入了戲,顯得幹淨利落、簡潔明快。可是,淡化程式並不等於不要程式,在必須強調程式和不用程式則無以表達更複雜的感情時,他們就充分地表現,並把程式發揮得淋漓盡致,如陳琳拷打寇珠一場戲,就是如此。在這場戲中,兩個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外部動作都需要密切配合:陳琳欽佩寇珠救太子的義舉不願意拷打她,但是在劉妃的威逼下又必須當場拷打,並且還要裝成真的一樣;寇珠為救太子和保護陳琳,表麵上視陳琳如冤家對頭,而內心卻十分讚賞陳琳的忠義,寧願死於陳琳杖下。就是在這樣的內心情感十分複雜而激烈的情景下,戲曲的程式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產生了非常感人的審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