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種動物都集聚成群生活,因為動物的群居在遷徙、禦敵和捕食等方麵有很多好處。
過群居生活的野生動物更安全些,因為幾百雙敏銳的眼睛能及早發現敵人。群居動物不但能在群中相互嬉戲,更便於集體狩獵。
狐狸是犬科動物中最散漫的食肉動物,不過群體生活。
然而到了難捕食的冬季,它們也集聚起來,共同設法去捕捉麅子一類的較大的動物。
狼成群結隊偶爾也會傷人;豺集中力量可以去圍攻鹿群;而成群的鬣狗甚至能捕食年老的獅子。
海豚的凶猛近親——虎鯨成群圍攻鯨,甚至能把鯨撕成碎塊。獨角鯨在嚴冬時成大群聚在一起,在同一地方遊動,不斷地潛上潛下,把水攪渾,以免海水結冰。如果在它們生活的北極浮冰區沒有一個很大的未凍水麵,獨角鯨就會窒息而死。
河狸以及熱帶的文鳥也都聚在一起, 共同修築“住房”。
各種動物與自己的同類集聚在一起,除了能得到這些明顯的好處外,過集體生活還有另外一些益處。目前對這些益處還沒有深入研究,但是這些益處是比較明顯的。
科學家們發現,當螞蟻和白蟻數量很多時,它們幹起活來就很積極,比那些離群的要幹得好些。這種奇怪的現象,被稱為“組群效應”。
兩三個蜚蠊在一起,比單獨時能選擇更正確的逃跑路線,能更好地識別方向。金魚在一起時的胃口比單獨時要好些,即便是吃同量的食物,集體時比單獨時要長得快些。金魚和其他一些魚類,成群時消耗的能量也少些,在需氧方麵可以說明這一點——單獨的金魚需氧量顯然要多些。
有些動物的組群效應不典型,但也可看出組群現象,如丸花蜂、蠅、象蟲、蝗蟲、家鼠和雞等。大群的動物,比小群或單獨時,受到凶猛動物的傷害會少些,這一點曾用某些動物做過實驗。成群的動物,並不僅僅能增加警覺性,而且還具有集體的心理震懾作用,可以使來犯的敵人倉皇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