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羅襦不複施,對君洗紅妝。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三吏”、“三別”是組詩。仇注認為《新婚別》全詩都是新婦自述之辭,我則以為前四句是作者的話。“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之後才是新婦之辭。“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兩句是比興,“兔絲”是一種爬蔓的植物,它依附在喬木樹上,枝蔓可以很長,和爬山虎差不多,高到六樓也可以長上去,但蓬麻很矮,所以“引蔓故不長”。我認為,這兩句不是新婦之辭,是作者用比興起頭。“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兩句是作者的憤慨之辭。“三吏”、“三別”都是以不同類型的典型人物來反對戰亂,反映了杜甫的人道主義思想,他同情這些下層的被戰爭迫害的人,所以前四句不可能是新婦之辭。我講詩始終堅持一條,就是揆情度理。唐朝雖然開明,但封建社會,距離今天一千多年,民間的窮家婦女,出嫁第二天,丈夫出征,新娘子當然會不愉快、很痛苦,但這個話,應該是作者直接出來表態,不像是新婦直接說的。以下“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到結束,都是新婦講的,當然也是杜甫替她講的。
杜詩講究沉鬱頓挫,所謂頓挫,就是有轉彎的地方,說一層再說一層,連續若幹層,有聯結,但錯綜參差,不在一個層麵上,有停頓,又有距離。杜甫的好處,猶如好演員唱戲,雖有頓挫,而無棱角,這才是好詩。從“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到結尾,我數了一下,有十二層頓挫,但讀者不覺其有,讀下來好像一氣嗬成。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這是兩層頓挫,第三層說“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意思是說你雖然離家不遠,但戰役是危險的,生死攸關。最讓新婦受不了的就在這裏,說不定結婚才一天,就可能要守寡。《石壕吏》中那個年輕的女子就守寡了。這是杜甫為新婦代言,話裏都有諷刺。河陽不是唐朝的邊境,已經是內地了,是河南河北交界的地方。丈夫雖然走得不遠,但那是前線,“守邊”的“邊”不是國家疆土之“邊”,而是當時戰線之“邊”,雖不遠,但是守“邊”。
杜甫有諷刺的意思,話裏有話。這又是一層。第一層是剛結婚,炕還沒睡熱你就走,過去結婚都在黃昏,婚者,黃昏嫁娶也。剛迎了親,就接到命令,第二天清晨就要開拔,未免太匆忙,這又是一層。你守邊赴河陽,我怎麼辦?“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過去“嫜”沒有女字旁,女字旁是後加的,指公公。古代的禮節,有的是頭天入洞房,第二天早晨再見公婆行禮,“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這是第二天。古代還有結婚三天以後正式跟公婆見麵,行大禮。不論是第二天,還是第三天見公婆,丈夫都已經走了,隻剩我一人去見,那自己又算什麼呢?是算兒媳婦,還是算姑娘呢?所以“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這又是一層。兩句換一主語,“結發為妻子”主語是新婦,“暮婚晨告別”主語是新郎,“君行雖不遠”是丈夫要匆忙赴邊,主語未變而事情變了,“妾身”主語是新婦,“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主語沒變而方位換了,說娘家之事,所謂“令我藏”,是不讓我輕易出頭露麵,換句話說就是嬌生慣養。說明自己在娘家受嬌寵,父母對自己很珍視,也不是隨便許人。“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這是父母囑咐女兒的話,把你養成人,現在出嫁,就要“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將”根據朱鶴齡、施鴻保的注,都當“隨”講,即“雞狗亦得隨”,就是嫁雞隨雞的意思。照理講,我的命運寄托在你身上,可你現在生死未卜,前途很難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