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點題外話。程毅中同誌是搞小說的,他從《漢書·藝文誌》一直到《隋書·經籍誌》,找出了一部佚書《宋玉子》,書是看不見了,但我讀了他的考證文章受到啟發。宋玉的一生,究竟怎麼回事,不很清楚。但有兩點,《屈原列傳》寫得很清楚,宋玉是能寫賦的,現在流傳下來的賦是否宋玉所作,不敢說,但宋玉能寫賦。現在都說《九辨》是宋玉作的,那是模仿《離騷》的。不管怎麼說,屈原以後,寫“楚辭”,有名的就是宋玉,而且他的賦很有名。宋玉流傳的這些賦有意思極了,《風賦》、《登徒子好色賦》、《高唐神女賦》等,《文選》裏都有,每一篇賦都是一個小說。程毅中研究小說,他從小說的角度切入,來研究宋玉。宋玉的特長是用當時流行的賦體來寫傳奇故事,所以有高唐神女的故事、登徒子的故事等等,甚至包括《對楚王問》,都帶有傳奇色彩。中國的小說,如果往上推,可以推到《穆天子傳》,推到戰國時的《燕丹子》,現在程毅中又找出《宋玉子》。用賦來寫小說,一直到敦煌的文獻裏還保留。不要以為中國古代就沒有小說,而且中國的小說往往不是通過散文、故事來寫的,而是通過這樣一個龐大的文學體裁,以一種特殊的形式來寫傳奇故事。請問《桃花源記》算不算一篇小說?也是小說。文學史上的現象很不容易理清楚,看了程毅中的文章,受很大的啟發。我始終堅持一點,盡管宋玉的賦不一定都可靠,但我堅信《高唐神女賦》肯定在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賦》之前。如果沒有《高唐神女賦》這樣的姊妹篇,那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賦》出不來。我以前給北京出版社《曆代賦選》寫過序言,有人說那篇序言解決了不止一個問題。《高唐神女賦》的主要特點,就是人跟神發生愛情關係,這樣的情節在《楚辭》裏屢見不鮮,《離騷》、《九歌》裏都有,總之都跟神女打交道。所以《九歌》裏的《山鬼》實際是《神女賦》的前身,後來林庚先生也同意我的觀點。《山鬼》裏“采三秀兮於山間”,“於”讀“巫”,所以我就跟林先生說,注《楚辭》“於山間”能不能注成“巫山間”,山鬼實際就是神女,後來林先生認為可以。因為《楚辭》裏找不出“於”是介詞的。“於”是象形字,指一群烏鴉在飛,是“烏”的本字。我這個說法,周祖謨先生也同意。有點古文常識的都知道,古書裏“於戲”讀“嗚呼”。我跟周先生討論過,現在有個詞,北京話口語說,我“糊弄”你,什麼是“糊弄”?“糊弄”就是戲弄。因為“戲”最早讀“hū”。我當年在北大,選過三四門周先生的課。周先生上語言班的課,課堂隻有三四個學生,而我是正式選課的學生。其實我是文學班的,不是搞語言的。周先生開《爾雅》的課,我選了。有一次跟周先生討論,我說準備搞《爾雅》,並提到王闓運有關《爾雅》的書,周先生說沒看過。後來又跟魏建功先生談了想法,魏先生說,丁福保有《群雅詁林》,別人搞出來了,你就別費事了。我又準備搞《方言》,楊伯峻先生說,楊樹達先生搞了,遂又作罷。但我後來就以外行玩票兒式的搞訓詁,也搞出了一點點名堂。我搞訓詁雖然屬於外行,也算解決了一些問題,而且被我的老師所認可。
回到杜詩。我講杜詩有時也鑽牛角尖,“支離東北風塵際”,我們現在“東北”的概念,以山海關以外作東北。唐朝高適的《燕歌行》也是這麼認為的,“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榆關”是山海關,“碣石”是秦皇島的渤海灣,“燕”是河北,所以高適的《燕歌行》說的是河北的東北部。安祿山造反是在河北、山西一帶,用我們現在的觀點指華北。可見唐朝的東北概念跟我們今天不一樣。那為什麼叫東北呢?我後來懂了,唐朝的中央不是今天的北京,而是長安。所以在長安的東北邊的,都叫東北。比如山西,今天看,肯定在中國的西部,可是在唐朝,那是東部,因為陝西是中央。唐朝有個詞“三邊”,劉長卿的詩說“獨立三邊靜”,後來我查書,“三邊”指幽州(河北)、並州(山西)、涼州(甘肅)。這樣看,“支離東北風塵際”,杜甫的方向是以長安為中心,因此安祿山在幽州、河北造反,杜甫就認為是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