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彩筆昔曾幹氣象--《秋興》(3)(1 / 3)

從“同學少年”就引到第四首。有人說這首詩寫得最不好,我不同意,我認為這首寫得相當好,真是政治詩。“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我離開長安以後,長安的局麵再也不像從前一樣了。就跟下棋一樣,一會兒你贏一會兒我贏。杜甫另外有一首七古叫《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世間都是輕薄人;“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管仲和鮑叔牙的關係已經被“今人棄如土”,現在沒人管了,世道變了。所以有時候看社會現象,好多的問題,其實這是傳統,從古來就這樣。當初孔、孟是什麼思想?似乎向來隻要是統治者、當官的就占一點便宜。有人問孔子一個問題:父親偷了一隻羊,兒子舉報了,這事你怎麼看?孔子說:“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是孔子的思想,你說這算精華嗎?我認為不是。現在都提倡小孩兒讀經,上來如果選這個給小孩講,“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長大了都世故。孟子是什麼思想?也有人問孟子一個問題:舜為天子,皋陶是法官,瞽瞍殺人,你說怎麼辦?皋陶雖是執法如山的法官,舜可是天子,瞽瞍是舜的父親,瞽瞍是壞蛋,他殺人了,問孟子怎麼辦。這題目不好回答。要是今天就好辦了,父親歸父親,兒子是兒子,殺人犯法,一命償一命。這是今天的觀念。那時法律有達不到的地方,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出了法製治理的範圍。孟子就替舜出個主意,我要是舜,就把瞽瞍偷出來,竊父而逃,逃到沒人的地方,我們過老百姓的日子。孟子就說,舜碰到這種情況,寧可天子不做,為了孝順,背著殺人的父親,走到荒野,法律管不著的地方,在那兒忍了。可是今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上哪兒躲?所以我認為兒童讀經要慎重,沒有一定的判斷力是不行的。當然,孔孟的道德、學說是很高尚深奧的,但不可一概而論。高深的很難懂,如果講課人的素養再不高,就有誤導兒童之嫌。不如年歲大一些,閱曆多了,再讀儒家經典,可以辨別是非。“百年世事不勝悲”,就是我所經曆的一生太可悲了。“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是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得勢的又得勢了,倒黴的又倒黴了,這是內憂。還有外患。你們在這兒升官發財,可是“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馳”。從安史之亂以後,杜甫幾次都覺得好像天下該太平了。像《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高興了一陣。但後來又是“西山寇盜莫相侵”,天下總還是有事,家也回不去。詩人說我現在是邊緣人物,“魚龍寂寞秋江冷”,又回到秋;“故國平居有所思”,前六句都是他“有所思”的內容。他說我好像是個旁觀者,但我並不是個旁觀者,我是一個對朝廷、對國家大事十分關心的人,但我現在是邊緣人物,我無可奈何。後麵不是說“江湖滿地一漁翁”麼?我倒成了漁翁了。要說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恐怕比我們現在的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杜甫窮到這樣了,“白帝城高急暮砧”了,但他還是“故國平居有所思”。

過去我認為第五首寫的最無聊,“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很多舊注說這四句是用典故寫長安都城的氣氛。現在我說不那麼簡單。“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外麵是終南山,皇宮裏麵是承露盤。“莖”字是平聲,念xíng,就是個金的柱子,上麵有一個盤子。秋天到了會接露水,據說喝那個露水可以養生。承露盤是漢武帝時做的,因為特別高,在皇宮裏是一個很突出的建築物。李長吉的詩裏也有這個東西。我認為這三、四兩句一個西、一個東,是過渡的。“西望瑤池降王母”,相傳周穆王去見過西王母,後來小說裏也說漢武帝和西王母有來往,還有人說西王母是個妖精,反正她是個女性。我認為這句指的是唐玄宗寵女色。“東來紫氣滿函關”是老子的故事,這個典故用得好。老子姓李,就是說李姓的天下還有重興之日。這句是指安史之亂時,東方的將帥起兵勤王,使得肅宗在鳳翔可以即位,唐朝的元氣總算沒有傷,天下保住了,唐朝沒有亡。這兩句裏有這個意思,雖然不明顯。也就是《登樓》裏的“北極朝廷終不改”。然後五、六、七、八句是說杜甫見到肅宗,皇帝給他官做雲雲。“雲移雉尾開宮扇”,曆史上皇帝都是給自己製造尊嚴的。現在戲台上的宮扇在人的後麵,其實古代的宮扇設在人的前麵,等皇帝在殿上坐好以後,宮扇打開才能看見皇帝,這顯出派頭兒。“龍鱗”指龍袍上有龍鱗,“日繞”是說太陽光一曬,看到皇上在這兒坐著。後兩句應該倒過來說,“幾回青瑣點朝班”,那個時候我有時值夜班,我也在青瑣門外等著傳呼“點朝班”,點到誰,誰去上朝。他把這句擱在最後了,中間插了一句“一臥滄江驚歲晚”。

然後就到第六首。他把夔州跟長安用一句詩就給聯係起來了。“瞿唐峽口曲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這兩句技巧很好,一下子就把現實跟長安連上了。夔州就是三峽,長安就是曲江。“花萼夾城通禦氣”一句很有微言大義。唐玄宗剛即位的時候就認為,我坐天下不是我一個人的本事,是我的弟兄保著我,所以他對於宗室、皇帝的帝室,對於他同族同宗的人很是籠絡。既不是像太宗玄武門之變把哥們兒殺了得天下,又不是對兄弟沒有感情。玄宗為了聯絡皇帝和兄弟之間的感情,蓋了一個樓叫“花萼樓”,供封王的弟兄們在那兒聚會。因為是兄弟關係,所以叫“花萼樓”。另外還有一個情況,就是為了皇帝和皇族過去玩,花萼樓到曲江,它中間有一個夾城,跟過街樓似的,人不用上馬路,從夾道就能到曲江了。皇帝可以有特權走這條專修的道兒,所以“花萼夾城通禦氣”。底下這句很好,“芙蓉小苑入邊愁”。芙蓉小苑是個什麼形象呢?是皇帝享樂的地方,人很少,很清靜,隻有楊貴妃、隻有皇帝最寵愛的人,在小環境裏自樂其樂。既享受,又過著寧靜的、平安的,而且又最幸福的日子;但如此安逸美好的所在卻“入邊愁”,寫得太好了。請別忘了上一句啊,“花萼夾城通禦氣”,玄宗最早的思想是想把宗室之間的矛盾化解,希望國家太平。沒想到晚年自己給自己耽誤了,所以“芙蓉小苑入邊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