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7)(1 / 3)

關於《夜宴左氏莊》,我從仇注。首句各本皆作“風林”,而唯獨仇注作“林風”。請注意,“風林”跟“林風”的勁頭兒是不一樣的。“林風”是微風,一二級的微風;“風林”可不是,起碼得五級以上,能震撼樹林的風自然是大風。“林風纖月落”,黃生《杜詩說》說得很好,“夜景有月易佳,無月難佳。按此偏於無月中領趣”。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再過會兒月亮就沉下去了。這句杜詩的意思是原來月亮還看得見,纖纖月,細如眉目,看著看著月亮就沒有了;“衣露靜琴張”,杜詩還有“蕭然靜客心”,關於“靜”,我同意用安靜的“靜”,不好用“淨”。我有一篇讀書劄記,談《詩經》的《靜女》,我認為“靜”就是現在的“靚”,是好的意思。“琴瑟在禦,莫不靜好”,靜就是好,這是連綿的意思。“衣露靜琴張”的“靜”,也是好的意思,但帶有非常寂靜的意味。古人彈琴,有時在院子裏,不一定在屋裏。這句是說身上都沾了露水,此時有人把琴擺出來準備彈。然後“暗水流花徑,春星帶草堂”,寫得太好了。“暗水”句是聽見聲音了,“春星帶草堂”的“帶”應該用《蘭亭集序》來講,“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帶”字“仇注”說“拖帶也”,實在不怎麼好,索然。“帶”當“映”講,但比“映”要活,如果說“春星映草堂”,太死,詩味兒就差了。這就跟陶詩“少無適俗韻”遠比“少無適俗願”好,換“味”、“性”等字也不行,這是中國詩的特點。“韻”包含的東西太豐富了,氣質、稟賦、精神狀態等等,這個字太合適了,換任何其他字都不行。“檢書燒燭短”,這個境界現在沒有了,現在都是電燈,根本沒這種感受了。為什麼要檢書?因為大家在那兒爭奇鬥勝地作詩,作詩得翻書啊。也可能是要求在多長時間內作出詩來,於是就檢書,可是時間過的很快,時間就在檢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流逝了。“看劍引杯長”,上一句文,這句是武,欣賞寶劍,本來是個豪爽的事,因此就幹杯,可是劍太漂亮了,拿著酒杯看劍就出了神,居然忘記喝酒了。所以這杯酒喝的時間就長了,這寫得太好了。“詩罷聞吳詠”,有人把詩已經寫完了,用江南的吳音來讀,於是就想到了歸隱,範蠡扁舟遊五湖。於是末句說“扁舟意不忘”,雖然聚會很熱鬧,大家很有雅興,但從詩人個人來說,繁華的聚會場麵終究還是讓人不能忘懷歸隱的誌趣。最後兩句並不弱。這肯定是在北方作的詩,可有人用南方的讀法來唱,於是乎就想到了要歸隱。

過宋員外之問舊莊

宋公舊池館,零落首陽阿。

枉道隻從入,吟詩許更過。

淹留問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識將軍樹,悲風日暮多。

《過宋員外之問舊莊》“宋公舊池館,零落首陽阿”,這兩句好理解,“阿”是山根底下;“枉道隻從入”,“隻”讀平聲,當“但”講,詩人是繞道特意要去看看宋之問的舊莊園,但這地方沒人管了,任憑什麼人愛去就去。“隻從入”,誰願意去就去;“吟詩許更過”,這次雖去了,但將來為了要懷念前輩,也許還有可能再來。下麵淒涼的意思全寫出來了,“淹留問耆老,寂寞向山河”,詩人在這兒耽擱,想找個上歲數的人打聽一下,當年這地方的情況,但山河寂寞,沒找到人。這是詩人的願望。後來歐陽修的《豐樂亭記》有類似意思,所謂“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我想找耆老打聽一下,但當時的知情人都去世了,找不到了。沒找到人,隻看見樹,所以“更識將軍樹,悲風日暮多”,用《哀江南賦》“將軍一去,大樹飄零”的典故,但要知道宋之問是文官,不是武將,這個典故用的稍稍有點名實不符。大樹將軍馮異,出自《後漢書》。庾信的《哀江南賦》活用典故,杜詩承之。不宜直接引《後漢書》。這種地方,必須得多讀作品才能領會。我寫過一個文章,談歐陽修的《夢中作》,“棋罷不知人換世”,都引六朝筆記爛柯山的故事,王質入山砍柴,看兩人下棋,等到棋罷,看斧頭柄都爛了。引此注歐詩一點沒錯,但我認為除了引六朝筆記以外,還應該注杜甫的《秋興》,“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這才是歐陽修用“不知人換世”的本意,不能光從表麵來看。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二儀積風雨,百穀漏波濤。聞道洪河坼,遙連滄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