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7)(2 / 3)

職司憂悄悄,郡國訴嗷嗷。舍弟卑棲邑,防川領簿曹。

尺書前日至,版築不時操。難假黿鼉力,空瞻烏鵲毛。

燕南吹畎畝,濟上沒蓬蒿。螺蚌滿近郭,蛟螭乘九皋。

徐關深水府,碣石小秋毫。白屋留孤樹,青天失萬艘。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卻倚天涯釣,猶能掣巨鼇。

下麵講一首五言排律《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朱鶴齡的注,認為開元二十九年河南河北二十四郡發大水,仇注用朱注,將此詩係在開元二十九年。張綖〗注雲:“此詩諸家皆編在開元二十九年,公是時年甫三十,而詩中有’吾衰同泛梗‘之句,是豈其少作耶。徒以唐史此年有伊洛及支川皆溢,河南北二十四郡水,遂為編附。然黃河水溢,常常有之,豈獨是年哉。集中如此類者甚多,不能遍舉。”他不承認是少作,但我還是同意朱、仇等人的說法,張注有點問題。這次水勢的確很大,不是一般的黃河泛溢的水災。首先這是一首排律,為杜詩集中的第一首排律,杜詩裏五排比較多,七言排律不多。仇注講詩體,總是某種詩體在集中第一次出現時就解說一通。這首後麵引了胡應麟等人的說法,胡還舉了陰鏗的詩作為例子,他認為唐人的排律是由陰鏗的詩逐漸轉化而來的。但是高棅的《唐詩品彙》認為排律這種形式,顏、謝諸人已經有了。我後來翻書,所謂“永明體”,包括謝朓等也有這類的詩,不過不是通體有意作排律,而是在一首詩裏多多少少帶幾聯,像律詩的作法。陰鏗的詩,不過就是例子比較明顯。我個人認為排律的形成也是個漸變的過程。唐代近體詩開始成熟,那麼自然而然,排律也就逐漸流行。仇注引了諸家討論排律的作法,歸納起來,有兩個特點。第一,從顏、謝以來,用古人的話“聲色已開”,講究聲韻、講究辭藻的風氣日趨流行,特別是謝靈運,謝氏寫詩實際是“以賦為詩”,把漢人寫賦鋪采摛文的辦法逐漸引到詩的創作上來,所以謝詩的辭藻特別豐富。而“以賦為詩”也不始於謝靈運,建安黃初時,如曹植等人的一些歌行體作品已開其端,但是辭藻不如宋、齊以後那麼堆砌,越到後來辭藻堆砌的越多一些。排律這種形式,恰恰能夠容納“以賦為詩”的做法。自然的趨勢就是近體詩成熟,排律也就成熟了。第二,篇幅既長,自然就得考慮詩的作法、布局、章法,所以讀排律,就往往像讀古文。間架結構非常類似寫文章的起承轉合。仇兆鼇也是用起承轉合的模式來解釋這首排律的,他說:“此詩前起後結,各四句,中間二段各八句。”首尾四句,中間兩個八句,這跟寫古文的起承轉合是若合符契的,自然而然就得走這種路子。就拿《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來說,也得分段落,也要講布局、章法、結構。當然寫文章不限於一種模式,那麼排律也不止一種模式,但這首杜詩比較典型。

我認為,所謂杜詩是“詩史”,不應該是把《唐書》、《資治通鑒》的史實和杜詩一一對照,那似乎太牽強。“三吏”、“三別”等確是反映曆史,可是“詩史”還有一層意思:社會上通常會有些現象是不適宜寫到詩裏去的,不算詩料的,比如鬧水災。在杜甫以前,很少有人把鬧水災這種非常淒慘不幸的場麵寫到詩裏去,但是杜甫竟然寫了一首長詩。過去,我們從正麵形容水大,汪洋恣肆,不是沒有,郭璞的《江賦》、木華的《海賦》,專門寫水,那是賦,寫江海各種千奇百怪的形狀和特點。古人說木華寫《海賦》“胡不於海之上下四旁言之?”那是一種寫法,而杜甫這首排律主要寫水災,極為少見。我們現在有時也鬧水災,能在電視機上看到水災的實況,可是要用一二句話來形容當時的慘狀,一片汪洋的場麵,很不容易。這首杜詩裏有兩句“白屋留孤樹,青天失萬艘”,大家想想,現在電視畫麵的大水災場麵,就是這樣啊,這才叫詩史。艘,現在都念(sōu),實際念(sāo)。“白屋”不是高樓大廈,而是指普通老百姓住的破房子,劉長卿的詩雲“天寒白屋貧”。現在屋子都被淹沒了,隻剩下樹尖了,這就叫“留孤樹”。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港口碼頭都是船,而在不是碼頭的地方,因為水災一下子都被淹沒了,一條船也看不見,這就叫“青天失萬艘”。這都是異常現象,可是杜甫的筆下,能夠把異常、不經見的景象用詩歌的語言寫出來,既難得,而且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