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7)(3 / 3)

頭四句往大裏寫,“二儀”、“百穀”、“滄海”都是用非常浩大的詞彙來形容,越這樣形容,越有氣勢,越顯出水災的可怕恐懼。“二儀積風雨,百穀漏波濤”,先是風大雨大;接著山洪暴發,泥石流出現,“聞道洪河坼,遙連滄海高”,水勢太大了,簡直就是滄海橫流。

第二段八句寫人事,由遠而近,由泛泛而談寫到實際具體。“職司憂悄悄,郡國訴嗷嗷”,這是倒裝句,不是職司在那兒憂心悄悄,而是有憂愁的人向職司去反映,所以職司也感到憂心忡忡;老百姓嗷嗷待哺,向郡國去訴。這是大範圍的,下麵再往小裏說,“舍弟卑棲邑,防川領簿曹”,這兩句好像有點不太對仗,但仔細分析一下,拆開看,每個字的類別還是相同的。“尺書前日至,版築不時操”,可見那時的官員也得上“防洪第一線”,舍弟來信,說得親自參加防洪。“難假黿鼉力,空瞻烏鵲毛”,“黿鼉”、“烏鵲”是兩個浪漫性質的典故,本來是說水大了,黿鼉可以作橋,這裏卻說“難假黿鼉力”;烏鵲七月初七給牛郎織女搭橋,累得烏鵲身上的羽毛都脫落了,但隻能幹看著沒有辦法。這本來都是帶有神話、浪漫氣質的典故,杜詩用類似誇大的、不切實際的寫法,說明水勢浩大,人力難以挽回。想假黿鼉之力,辦不到;人隻能看著烏鵲累得掉毛,沒辦法。意思是即便動物禽鳥都來給人幫忙,也無濟於事。

下麵寫水勢,“燕南吹畎畝,濟上沒蓬蒿”,從河北到山東,甚至再往南,水勢極大。“螺蚌滿近郭,蛟螭乘九皋”,大量的用鋪排的寫法,水裏大大小小的動物都爬到岸邊,甚至上岸了。“徐關深水府,碣石小秋毫”,徐關本是高峻的關隘,結果都被淹到水下了;遠遠看去,碣石山變成秋毫一般了,換句話說,就露點山尖了。“白屋留孤樹,青天失萬艘”,大麵積的農田、莊舍都被淹了,隻剩孤零零的樹;水勢連天,可是一隻船也看不見。這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指搶救的人力、物力跟不上。

後四句,仇注雲:“末乃寄詩以寬其意。”是否僅僅為了寬慰?還有的注解說這種描寫帶有詼諧的味道。我不同意。“吾衰同泛梗”,“吾衰”當然是用《論語》的典故,我認為這不僅指杜甫本人,而同樣指受災、救災的人。能力達不到了,我們這些麵對水災的人命懸一線,就像漂在水上的梗一樣,非人力所能挽回,這是用《戰國策》的典故。張綖〗因“吾衰”一詞就臆測這不是杜甫年輕時所作的,近乎穿鑿附會。“利涉想蟠桃”,用《易經》的典故。如果我們最後能渡過劫難,想象著還能找到仙人吃的東西。“卻倚天涯釣,猶能掣巨鼇”,最後用一種浪漫的手法,實在寫出了詩人在災難中個人的抱負。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詩人是有遠大理想的,麵對這樣的水災,個人是無能為力的。但是詩人設想,總有一天,人能控製洪水,想像著“利涉”,逢凶化吉,能夠找到蟠桃。“倚天釣鼇”就是人定勝天,有朝一日人的力量可以勝天,那就可以倚天涯而釣,甚至能抓住巨鼇。李白的那種誇張、浪漫的筆調,是建築在現實的生活經驗之上的。而杜甫,大家雖然都說他偏向現實主義,但他有時候也有一種浪漫誇張的宏偉的理想。最後表達了詩人寬闊的胸襟、遠大的理想,不是故作狂言。

假山

一匱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幽處欲生雲。

慈竹春陰覆,香爐曉勢分。

惟南將獻壽,佳氣日氤氳。

《假山》一首挺有意思,詩前有長序,已經有人批評杜甫寫文章似通不通,比如《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的序裏有的句子就很難懂。也有人替杜甫辯解,說是故意為之,風格如此。我認為杜甫散文寫的是不太理想,確是如此,不必諱言。序雲:“天寶初,南曹小司寇舅於我太夫人堂下壘土為山,一匱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諸焚香瓷甌,甌甚安矣。旁植慈竹,蓋茲數峰,嶔岑嬋娟,宛有塵外致。乃不知興之所至,而作是詩。”杜甫的舅舅為其祖母做一假山,原來是木頭架子,但爛了,香爐也擺不好了,最後舅舅想辦法,壘土做成假山,香爐放在上麵就牢靠了,旁邊還有慈竹點綴。杜甫之所以“興之所至”,是因為假山可以提供作詩的材料,而朽木一定引不起人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