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其它一切民族一樣,遠古的中國人也讓自己住進了一個充滿靈性的幻覺世界之中。日月星辰,山河湖海,風雨雷電·”。它們都不是一種客觀的、自然的存在,而是富有生命的,由相應的超人的神抵統轄著的神性的實體。
一、太陽神和月亮神
《白虎通五行》上說:
時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其色赤,其音微,做,止也。陽度機也。其帝炎帝者,太陽也。
《白虎通五行》認為炎帝即太陽神。據《史記·補三皇本紀》,炎帝本姓薑。其母日登,是有蝸氏之女,是少典的妻子。她“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為在薑水長大,所以姓薑。當他出世的時候,大地上的人類已經擁擠不堪,自然界生產的食物遠不夠填飽人們的肚皮了,於是,炎帝“祈木為招,揉木為末”,創製了農具,教人類播種五穀,同時又命令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來,使五穀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便不愁衣食。人們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稱他為神農,即農神。又據《搜神記》、《淮南子》等古籍記載,炎帝還是醫藥之神,他為了尋找救治人類疾病的草藥,曾經親自口嚐百草,曾在一夭之中中毒七十次,最後因嚐到一種劇毒的斷腸草而被毒死,為人類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不過,另有一些書上卻說太陽神不是炎帝,而是羲和。屈原《離騷》上說:“吾令羲和餌節兮”。洪興祖補注:“日乘車駕以九龍,羲和禦之。”《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愛止羲和,愛處六璃。”這裏似乎把羲和當成了太陽的禦者。可是仔細推想,並非如此。因為龍車上並無地位比羲和更高的神抵,書籍上也沒有這類記載。既然如此,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太陽神和太陽的禦者就是同一人了。王逸就是這麼認為的。他在《楚辭》注中說:“羲和,日神。”《山海經·大荒南經》說:“東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郭璞注釋說:“羲和蓋天地始生,主日月之神也。故《(歸藏)啟斌》日:‘空桑之蒼蒼,八極既張,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又日: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於腸穀。”可見,羲和乃太陽之母,是一位太陽女神了。
按照《山海經。大荒西經》的說法,月亮神也是一位女神,她叫常儀,是帝俊的另一位妃子(據說帝俊有四位妃子)。《大荒西經》說:“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日十有二,此始浴之。”
常儀(羲)本為月亮之母,因古音“羲”與“娥”同,後來便同奔月的常娥混為一體了。於是,黃帝的曾孫帝譽(俊)的妃子,一變而為國君(酋長)帝俊的臣子、射日的勇士男的妻子了。《淮南子·覽冥篇》上說:“奔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姐娥竊以奔月。”
姐娥即常娥。這是對常娥奔月神話的較早的記載。據說嫦娥奔月後,即化為蟾蛛,“而為月精”,在月宮中負責搗藥。所以李商隱在《寄遠》詩裏寫道:
嫦峨搗藥無窮已,玉女投壺未肯休。
盡管唐代的詩人們也似乎對常娥的背夫奔月頗有微詞,但實際上,在魏晉以後,關於常娥偷藥化蟾蛛的傳說已經在人們的心中淡化了,常娥的形象逐漸變得美麗,高大起來。在河南一帶,有這樣的傳說,說嫦娥吃不死藥升入月宮是不得已的。神箭手弈的徒弟逢蒙,一次乘老師不在家,強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堅不從命。於是逢蒙就動手來搶。嫦娥拚鬥不過逢蒙,情急生智,一口將藥吞入口裏。就這樣,嫦娥不自主地離開地麵,升上天空。嫦娥不願離開心愛的丈夫,便選擇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作為安身處。從此,嫦娥作為一個美麗的月亮女神,進入了我們的民族的記憶之中。
二、雷神、戰神和火神
雷神、戰神
據說少典之子,長著四張臉的黃帝(軒轅氏),最初的神職就是雷神。傳說黃帝母親附寶在黃帝出生前,“見大電光繞北鬥權星,照耀郊野,感孕二十五月,而生黃帝軒轅於青邱”,於是“黃帝以雷精起。”黃帝位居夭庭中央,和屬神後土共同統領著四方。據《太平禦覽》卷七九引《蔣子萬機論》上的記載,黃帝原本為統治世界的五位大神之一。他“養性愛民,不好戰伐。”可是其它“四帝各以方色稱號,交共謀之”,從而挑起事端,引發戰亂,弄得四方不寧,人心惶惶。於是黃帝被迫發起反攻,製止了戰禍,擊敗了四帝。黃帝理所當然地成了中央之神,東、西、南、北四方的大神東方神太(掌管春夭,輔助神為木神句芒)、西方神少昊(掌管秋夭,輔助神為金神薄收),南方神炎帝(掌管夏天,輔助神為火神祝融),北方神為擷項(掌管冬夭,輔助神為水神玄冥)則向黃帝俯首聽命了。至今還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黃帝戰童尤的故事,大概就是黃帝戰四帝故事中的一個精彩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