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牡丹,似乎就不得不提芍藥,而自古也有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的說法。牡丹原產於中國西部的秦嶺和大巴山一帶,現在這一地區尚有野生的單,瓣牡丹存在。世界各國種植的牡丹都是從中國引種的。
牡丹是中國傳統名花,更是中國的國花,它端莊嫵媚,雍容華貴,色、香、韻兼美。自古以來,牡丹深受眾多文人雅士的垂青,許多描繪牡丹的詩句至今仍膾炙人口,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用“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妙句鐫刻出牡丹之天姿國色。而唐王宮中也十分喜愛牡丹,詩人李正封讚它為“國色”、“天香”。如今,“國色天香”早已成為了一個經典的成語,用於形容那些容貌出眾的女子。說來,這還和著名的唐代美女楊貴妃有關呢。
《楊妃外傳》中載:在唐代開元年間,宮中剛剛種植的牡丹中有幾株或紫紅、或淺紅、或雪白色,頗為奇異,於是被移植到了興慶池東沉香亭前。到了第二年百花盛開之時,唐玄宗、楊貴妃和李白一行人來到東沉香亭賞花,同時還召集了宮廷歌班,由李龜年領班為眾人奏樂助興。玄宗忽然說道:“貴妃賞花怎麼能用舊樂助興!”遂命李白當場作詞,由李龜年譜曲。聞名於世的《清平調》就這樣問世了,李白的這三首《清平調》全是以牡丹為主題,兼之為貴妃所作,自此牡丹便同雍容華貴的楊玉環聯係在了一起。在唐代,牡丹也因此而倍受宮廷女子的喜愛。
另據《鏡花緣》載,一次武則天因酒醉,詔令百花怒放,沒想“時至眾花多開,唯牡丹不從”,武則天一怒之下,將所有牡丹貶至洛陽,洛陽因此而成為牡丹之鄉。
牡丹屬芍藥科,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它的植株生長緩慢,株型較小,株高多在0.5~2米,枝幹直立而脆,從根莖處開始叢生出來數條枝而形成灌木狀;牡丹的葉紙質,互生,枝上部常為單葉,小葉片有披針、卵圓、橢圓等形狀,葉表麵深綠色或黃綠色,背麵為灰綠色,質地或光滑或有毛;牡丹的花單生於新枝的枝頂,花兩性,大且顏色鮮豔,形美多姿,顏色有白、黃、粉、紅、紫紅、紫、墨紫、雪青、綠、複色十大色;雌蕊生於肉質的花盤上。牡丹花的雄蕊和雌蕊有瓣化現象,即雄蕊和雌蕊有橫向加寬趨勢,因而牡丹花瓣的數量就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與品種,栽培環境條件、生長年限等有很大關係。牡丹的根肉質,形狀粗而長。牡丹通常結有骨果,呈五角形,每一果結籽7~13粒,種籽類圓形,成熟時為蟹黃色,老時變成黑褐色。
在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牡丹和芍藥是同一個詞,而且它們花形、葉片也極為相似。從分類學上看,牡丹和芍藥同屬於芍藥科植物,不過芍藥是宿根的草本植物,而牡丹是灌木木本植物,這是它們的主要區別;此外,牡丹大多於5月初開花,芍藥的花期則要晚一些,且芍藥的雌蕊上通常無毛。
芍藥原產於中國北部及西伯利亞一帶,它的耐寒性更好,在商周時期即被中國人作為觀賞植物培育,遍布於中國北方。芍藥的根可做藥用,不剝皮的為“赤芍”,剝皮的為“白芍”,所以漢語中稱其為芍“藥”。相對來講,牡丹栽培的曆史較晚,大約在漢代,由於其花似芍藥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經過多年培育,在唐朝時已被《神農本草經》譽為花王,當時也叫“木芍藥”。牡丹的根皮也能入藥,人稱“牡丹皮”。
蘭花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蘭花以其飄逸俊芳、綽約多姿的葉片,高潔淡雅、神韻兼備的花朵,醇正幽遠、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被譽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
蘭花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有更為深沉的民族意義。在中國傳統植物四君子——梅、蘭、竹、菊中,和梅的孤絕、菊的風霜,竹的氣節不同,蘭花更象征了一個民族內斂的風華,因此,人們更尊它為中國名花之首。
蘭花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肉質肥大,無根毛,伴有共生菌。蘭花具有假鱗莖,假鱗莖外包有葉鞘,常為多個假鱗莖連在一起,成排同時存在。蘭花的葉為線形或劍形,質地為革質,蘭花的花多數為單生,花梗上生長許多苞片。花屬於兩性花,具芳香。蘭花的花冠由3枚萼片與3枚花瓣及蕊柱組成。3枚花瓣中下方居中的一片稱唇瓣,是蘭花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變化最大的部分,為蘭花分種的主要依據。蘭花的合蕊柱位於中央,是由雌蕊和雄蕊結合而成,這是蘭科植物獨有的結構,屬於蘭科植物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