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蘭花的生活習性,一般將蘭花分為地生蘭、腐生蘭和附生蘭三類。地生蘭最為常見,與其他普通植物一樣生長在地麵上,有綠色的葉片。可以進行光合作用。靠根係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溫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蘭花一般屬於這一類。附生蘭附著生長於樹幹或石上,廣布於熱帶地區,具肥厚且帶根被的氣生根,根係多裸露於空氣中,從空氣中吸收水分,因而也成為氣生蘭。石斛屬、貝母蘭屬及萬代蘭屬等就是比較常見的氣生蘭。腐生蘭則生長在已經死亡並且腐爛的植物體上,從這些殘體上汲取營養物質,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而為非綠色植物。
由於地生蘭多起源於中國,因而被稱為中國蘭花,也稱“國蘭”,在古代則被稱為“蘭蕙”。正如北宋黃庭堅在《幽芳亭》中對蘭花所作的描述:“一幹一華而香有餘者蘭,一幹五七華而香不足者蕙。”我國觀賞與培植蘭花。比西方栽培的洋蘭要早得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孔子就曾說:“芝蘭生幽穀。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他還將蘭稱之為“王者之香”,這種比喻一直流傳至今。
洋蘭則是相對於國蘭而言的,泛指除了國蘭外的所有蘭花,而非全部原產西洋。洋蘭常見的有:卡特蘭、虎頭蘭、蝴蝶蘭、兜蘭、文心蘭、萬代蘭、石斛等。洋蘭多為附生,栽培需較高的溫度和濕度,是當今世界上非常流行的花卉。
蓮花
蓮花也稱“笙”,即“荷”、“荷花”,別稱“芙蕖”、“水芝”等,屬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宋代思想家周敦頤寫過一篇《愛蓮說》,分別將牡丹、菊花比喻為世俗中爭權奪利之人和厭惡塵世、歸隱深山不問世事的隱士,並通過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捕寫,塑造出了一位身處濁世,既不趨炎附勢也不一味躲避,而是堅持原則、剛正不阿的君子形象,向人們表達了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荷塘月色》也同樣借荷花表達了自己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其文字意境之優美,令人過目難忘。
在生活中,尤其是在盛行佛教的國度中,蓮花的形象還作為釋迦牟尼和觀世音菩薩等佛教高層人物的“禦座”而被人們所熟知。在佛經中提到:釋迦牟尼降生之前,皇宮禦苑中曾出現了八種瑞相,百鳥群集,鳴聲相和悅耳,四季花卉一同盛開,尤為奇異的是,在宮內的大池塘中突然長出一朵大如車輪的白蓮,白蓮長出之時恰是釋迦牟尼降生人間之日;釋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閃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葉白蓮。而到後來釋迦牟尼修成正果給眾生講經之時,也常常是坐在蓮座之中的。自此,蓮座也就成了釋迦牟尼的標誌性物品了。
蓮花一般分布在中亞、西亞、北美、印度、中國、日本等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不過蓮花最初是起源於印度的。我國的蓮花就是隨佛教從印度傳人的。蓮花生長在水中,莖多數為橫向生長,其地下部分有節狀膨大的根狀莖,這就是我們平日裏吃到的蓮藕。
蓮的葉為圓形,可以浮在水麵上,蓮葉有長長的葉柄,葉柄上有刺狀的絨毛。蓮花一般單生在花梗頂端,直徑10~20厘米,花瓣多為紅色、粉紅色或白色,能夠散發出清新淡雅的香味。雅致的外觀,清幽的香氣,使蓮花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觀賞花卉。蓮花開花後,平頂的蓮蓬中每個孔裏結一粒種子,即蓮子。
蓮在我國南北各省都有廣泛的栽培。蓮全身都是寶,藕、葉、葉柄、蓮蕊、蓮房,蓮子都可用來入藥,具有清熱止血的功效;蓮藕則可作蔬菜食用或提取澱粉,我們平日常吃到的蓮菜和藕粉便是蓮藕的加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