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家與名著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年-?)是我國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受父親熏陶,二十歲開始漫遊全國,為後來寫作《史記》打下基礎。後入朝任郎中。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有機會遍讀皇家所藏典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參與修訂曆法,成“太初曆”,並開始寫作《史記》。因上書替投降匈奴的漢將李陵辯解,獲罪下獄,被處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著書。曆十年艱辛,終於在征和初(公元前92年)撰成《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通史,原名《太史公書》,它開創了紀傳體和書表的編寫體例。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記曆代帝王政跡)、三十世家(記諸侯國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八書(記各種典章製度)、十表(記大事年月)五個部分,共五十二萬字。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曆史,比較全麵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社會麵貌,對後世史學研究有深遠影響。
《史記》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和鮮明的人民性。
1.它對封建統治階級的黑暗腐朽方麵做了大膽、深刻的揭露。如《酷吏列傳》反映官吏的殘暴,即使是封建帝王身上的劣質,如漢高祖的無賴和權詐、漢武帝的好大喜功和迷信鬼神,也都用不加諱飾的筆調給予了尖銳抨擊。
2.書中對社會各階層人物的活動有廣泛而生動的描寫,特別是對於下層人民的才智功德做了鮮明的肯定和表彰。《陳涉世家》專門為農民起義領袖陳涉立傳,高度評價了他在推翻秦王朝統治中的“首事”之功。《刺客列傳》歌頌荊軻、聶政等刺客的抗暴精神。政治家、軍事家、學者、文人、遊俠、倡優、醫者、卜者各類人物都在書中留下栩栩如生的剪影,構成色彩斑斕的巨幅社會生活畫卷。加上作者對所記述的人和事“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態度,使《史記》的思想價值高出於後來一切官修史書。當然,《史記》也有其局限性。
《史記》一書在司馬遷死後略有缺佚,由西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撰了《武帝本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日者列傳》幾篇,並補充了武帝後期的若幹材料。通行的注本有南朝裴駟《史記集解》等。
劉向與《說苑》、《新序》
劉向(約公元前77-前6年),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學家。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他在學術文化上的主要貢獻,是對古籍做了全麵、係統的分類整理工作,校閱群書撰成《七略別錄》(簡稱《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著作還有《劉中壘集》、《列女傳》等,《說苑》二十卷、《新序》十卷均為劉向所撰輯。論述先秦至漢代的史實,雜以議論,借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其中也有不少生動的寓言傳說資料,發人深省。如《說苑》中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對鼠目寸光、毫無遠見、利令智昏、不顧後患的人提出了警告;《新序》中的“葉公好龍”,則諷刺了當時統治者的好名失實、言行不一。
《說苑》、《新序》到宋初都有殘缺,後經曾鞏等人補綴校正。今人劉文典的《說苑補》采錄了各種異文材料,是《說苑》的一個較好的校本。
王充與《論衡》
王充(公元27-約97年),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青年時期曾師事著名曆史學家班彪。家貧無書,常到洛陽書肆閱覽陳列書籍,由此“博通眾流百家之言”。他博覽精思,不拘守章句,不附和習俗,力求破除虛妄的成見探索真理,形成了自己的獨立見解。做過郡縣功曹、揚州治中,後與上司不合,罷職家居,從事著作。著有《高俗節義》、《政務》、《養性書》等。
《論衡》是王充的主要著作,共三十卷,現存八十四篇,曆時三十多年寫成,基本精神為“疾虛妄,求實誠”。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哲學、政治、宗教等許多方麵,王充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吸收了古代天文、醫學等領域的科學成果,闡發自己的見解。
1.在自然觀方麵,他認為“天地,含氣之自然也”,“天”是沒有意誌和欲望的,自然界的災異無非是元氣變化的結果,與人事無關。他又認為,精神不能脫離形體而存在,鬼神是人們臆造的,從而否定了“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2.在認識論方麵,他承認感官經驗是知識的來源,強調用“效驗”、“證驗”作為檢查知識可靠性的標準,批判了“生而知之”的唯心論調。
3.在曆史觀方麵,他認為曆史是進化的,漢代社會的發展勝於古代,反對盲目崇拜古人,反對迷信儒家經典,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
4.在文藝觀方麵,他提出“作有益於化,化有補於正”的宗旨,要求寫作有助於推行教化和匡正社會。《論衡》中的這些主張,對於批評兩漢盛行的傳統經學以及文藝創作上華而不實的作風,是有積極意義的。
班固與《漢書》
班固(公元32-92年),東漢史學家和文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自幼讀書很多,九流百家無不窮究。其父班彪是有名的史學家,曾撰寫《史記後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後,班固鑒於《史記後傳》尚未完成,而且敘事不夠詳備,於是潛精研思,想承續父業,後來有人上書明帝,告發他私自撰作國史,被係京兆獄。賴其弟班超上書力辯,獲釋,並受明帝任命為蘭台令史,繼續著作,曆二十餘年基本修成《漢書》。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因竇憲事受牽連,死於獄中。所撰《漢書》的八表和《天文誌》部分尚未完工,由其妹班昭和同鄉馬續奉和帝命續修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