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詩與對聯奇觀(2)(2 / 3)

這副春聯勸導自家人要和氣相處,團結禦侮,由此也可以看出霍元甲的愛國之心早在少年時代已經萌生。

閻錫山軼事巧入聯

1929年,閻錫山無錫一遊。當他看到一座突兀的奇山時,忙問向導:“那是何山?”向導答道:“那是錫山。”閻錫山聽了,沉吟半晌又問:“既有錫山,貴縣為何稱無錫?”

向導解釋說:“據說錫山原來有錫,正因為有錫,一時間,采錫者蜂擁而至。這時,豪強占地霸產,百姓錫產被奪,於是,械鬥者有之,訴訟者有之,老百姓有苦難言。不知什麼時候,錫采完了,也就相安無事了,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因此,即將縣名定為無錫。”

閻錫山聽到這裏,心中一怔,即想發作,又一想,此並非向導臨場編造,如敲明點透,豈不有失大雅,隨即默不作聲。

後來,當地名士馮國征依此軼事撰一上聯,在上海《大公報》征下聯,馮撰的上聯是:

閻錫山,過無錫,登錫山,錫山無錫。

此聯出得奇巧,確實難對,一時成了絕對,沒有征到下聯。

1942年,《大公報》記者範長江到天長縣新四軍駐地采訪,忽然想起了那次征聯,於是,便有下聯:

範長江,到天長,望長江,長江天長。

梅蘭芳喜歡的對聯

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的姨夫贈梅蘭芳一副對聯: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

聯語僅用了幾個單字,就道出了表演藝術的許多層次來,堪稱佳作。

其實,這副對聯並非梅蘭芳姨夫所撰,說來還有一段趣話。據說辛亥革命後,京劇界中以演文明戲著稱的夏月珊、夏月潤不僅在藝術表演上很有才華,而且也頗具文學修養。一天,他倆碰到一塊做起對聯。夏月珊隨口吟道:“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夏月潤聽了不禁拍案叫絕。思慮一下,對出下聯:“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

此聯蘊含哲理,數十字便道出藝術之真諦,難怪梅蘭芳先生十分喜歡這副對聯,作為“座右銘”牢記在心。

奇聯怪對

我國清朝末年,廣州的“滑稽大師”何淡如,有一天去兩龍墟軍扒龍船,有人請他為戲棚寫副對聯。他揮筆寫道: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龍門三級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詞。

這副對聯,連用九個“扒”字、九個“唱”字,把這邊越扒越起勁、那邊越唱越引人的賽龍船的熱鬧動人、生動活潑的景象,刻畫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真算得奇聯妙對了。

古時有個賣豆芽的小商人,新春佳節,在自己門前貼了一副對聯。這副對聯更是別出心裁、奇特無比。這副對聯為:

上聯:長長長長長長長;

下聯:長長長長長長長。

橫額為:長長長長

這副對聯利用了“長”字的一字多音、平仄兼有、詞義相關的獨有特點而撰成,十分恰當地道出了賣豆芽的人的強烈心願。

兩副妙聯壓群英

王壬秋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大名士,為曾國藩幕客。入民國後,袁世凱曾聘他為清史館館長。據說他有以妙聯折服江南名士的趣事。

王壬秋有個姓魏的同鄉在南京做官。有一年,王遊南京,住在魏家。聽說金陵名士多自負,看不起外省文人。王遂為魏題一聯懸於客廳。聯雲: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派;

大江東去,無非汀水餘波。

“濂溪”即宋代哲學家濂溪,為湖南道州人。湖水(洞庭)流入長江是地理事實,故“汀水餘波”雲雲。該聯雖有自炫之意,亦難反駁。

眾名士見王聯,都做聲不得。此事過後不久,南京新建關廟竣工,安神典禮,請魏主祭,壬秋又即席揮毫,替魏題一聯雲:

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

單刀會魯肅,江南名士盡低頭。

聯語用《三國演義》中有關關羽的故事,大煞“江南名士”氣焰。王的才名遂因此聯傳開了。

諷慈禧太後聯

慈禧太後70歲大壽,各省文武官員都在忙於為她祝壽備辦禮物。上海《蘇報》卻在那天刊出一副給她“贈慶”兼“捋景”的壽聯。聯雲:

今日幸頤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長安,億萬民膏血全枯,隻為一人歌慶有;

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灣,七十更割遼東地,廿餘省版圖漸蹙,預期萬壽祝疆無。

聯中引用慈禧窮奢極欲、賣國割地的史實,針針見血。最後把“萬壽無疆”的套語顛倒一字,變為“疆無”,諷刺深刻。此聯據說是章太炎寫的,也有說是清末民初的名記者林白水寫的。

“慈禧”其實是一個簡稱,她的全稱“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幾乎一切好字眼都用上了。在她死後,有人給她寫了一副挽聯諷刺她。聯雲:

垂簾二十年,年年割地;

尊號十六字,字字欺天。

婚聯趣談

明代山西省有一位名醫叫喬嗣祖,家有二女,名珍姐和珠妹,喬老不想把祖傳醫術傳給外人,決定出一聯應對招婿入贅。他出的上聯是:

珍珠雙花紅娘子。

有一天,一位身穿綠錦袍的少年上門應對:

枸杞二醜綠賓郎。

喬老問少年下聯作何解釋。少年笑道:“我叫吳杞,兄叫吳枸。他有事在家,叫我穿綠錦衣前來。兄的文才和醫術勝我十倍。”喬老聽了,心中大喜,當即招吳氏兄弟入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