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那年的清明,其父於彥昭領族人同往祖墳祭掃,路過鳳凰台,其叔要他對對子“今日同登鳳凰台”。於謙應聲對道:“他年獨占麒麟閣。”全族的人聽了都說:“這是於家的千裏駒啊!”當他們回去路過“癸辛街”牌坊時,叔叔又問他:“這三字中有兩字屬於幹支,不知小侄能否對上?”於謙答:“這有何難,三國時魏延對孔明說的‘子午穀’(在陝西秦嶺中,三國時魏蜀爭奪的要道)豈不是一絕對?”大家異口同聲地誇獎:“這孩子長大後必有大用。”的確,長大成人的於謙確是曆史上一位能文能武的民族英雄。
莫奇妙對免苦役
我國明朝嘉靖年間,丞相方獻夫既是老臣又是寵臣,人稱方國老。
他辭官歸故裏那年,為了顯示官威,大興土木,在家鄉廣東鶴山縣古勞坡山方屋村,修建方大夫祠,並在大木牌上寫了一條這樣的告示:“凡經此處的行人,一律拘捕,罰幹雜活一天。”
這消息傳到附近兒童們的耳朵裏,大夥兒都不服氣,但又不敢明說。唯有十一歲的莫奇膽識過人,決心在老虎頭上捉虱子。
這天一大早,莫奇故意從修建方祠的工地過,方國老的仆人連忙把他拉住,要罰他做苦工一天。莫奇問道:“你們這樣任意拉人、罰人,還有沒有王法?”“這就是王法!”仆人指著木牌說。“這個玩藝兒誰都會做,要拿聖旨來才是王法。”莫奇義正辭嚴地駁斥。“你這小子嫌命長,給你捆起來。”仆人不耐煩地說。
這時,方國老聞聲趕來,見莫奇乳臭未幹,竟敢頂撞,想必有點才學,倒不如考考他。想到此,方國老把臉沉下來說:“看你年紀輕輕,竟然鬥膽頂撞老夫,該當何罪?老夫現有上聯。對得了赦你無罪放行;對不了,嘿!加罰三個月苦役!”說完吟道:“嶺頂蒼鬆久經風霜方國老。”
莫奇見他在誇耀自己的經曆,略假思索便脫口而對:“池邊春草未逢雨露莫先生。”對得既工整又貼切,暗說了自己年紀尚幼,沒有機緣之意。方國老連連稱讚:“對得好!對得好!老夫赦你無罪。”
吳承恩聯諷奸商
吳承恩(約1510-1581年),我國明朝著名文學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今江蘇淮安)人。性敏多慧,博覽群書,尤喜野言稗史。據民間流傳之神奇故事與話本,寫成中國古代名著《西遊記》,留有《射陽先生存稿》。
吳承恩自幼家境貧寒。他父親吳銳是個小商人,為人憨厚老實,買賣公平,童叟無欺。當地貪官稅吏欺他懦弱,常拿他的東西不給錢,還要加重稅收。吳銳隻得忍氣吞聲,自抱著一本書看,於是有人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吳癡子”,而那些嘴巴刻薄的人竟喊吳承恩叫“小癡子”。
豈知“小癡子”卻極有才學,與他父親大不一樣。十一歲那年,當地惡霸糧商張皇興路過吳家。他聽說吳承恩少有才學,便讓他為自己寫副對聯。吳承恩覺得這是個出氣的好機會,便一揮而就:“皇興大糧行;慈夙楚城揚。”另加橫聯:“去四首。”張皇興還以為在奉承他呢,忙叫人把對聯掛在糧行大門上,逢人便誇耀一番。可是,這奸詐哪裏知道,把“皇興”和“慈夙”四字去掉字首,不就是“王八大糧行,心歹楚城揚”了嗎?鄉親們無不暗中叫好。
鄭板橋題聯畫像
我國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板橋為其號,江蘇興化人,為“揚州八怪”之一。在繪畫方麵,他根據自己的豐富創作經驗,論述了藝術創作過程中“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區別與轉化,頗有見地,並以擅畫蘭竹著名於世。因其詩、畫、書皆工,故稱為“三絕”。
鄭板橋自幼愛竹,常以竹為題,托竹詠詩、托竹吟聯、托竹吟誌。鄭板橋十五歲那年,父親笑著對他說:“你才思敏捷,出口成對,何不為自己寫一副對聯呢?”鄭板橋覺得言之有理,於是認真地寫道:“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雪梅無仰麵花。”此聯正活畫出了鄭板橋虛心好學、剛直不阿的高風亮節來。
洪秀全力挽乾坤
洪秀全(1814-1864年),廣東花縣人,出身於家民家庭,原名仁坤。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矛盾日益激化,他從家民革命的要求出發,吸取西方早期基督教義的平等思想,於1843年創立“拜上帝會”,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領導家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3月於武宣東鄉稱“天王”。
洪秀全幼時得親友資助,讀了幾年私塾,學會了寫文章、編對子。一個星光燦爛的夜晚,他和幾個小夥伴到池塘遊泳,看到明亮的繁星倒映在池塘裏,經大夥一攪動,頓時波光翻滾,滿地生輝,便口吟一聯:“夜浴魚池搖動滿天星鬥;早登麟閣力挽三代乾坤。”
上聯據事寫景,以景述情,構思奇特;下聯直抒胸懷,言明誌向,深化用意,可謂風華少年,有氣吞萬裏如虎之誌。他深知夥伴們年齡尚小,雖知祖先開創的夏商周三代偉業,卻不知清政府的昏庸腐敗。而這種令人憤恨的社會,必須盡快徹底改變。因此,觸景生情,吟聯言誌。洪秀全少年時代的理想一直激蕩著心胸,他迅速走上革命道路,動員和率領農民兄弟起義,為推翻清朝的反動統治進行了長達十一年的武裝鬥爭。
霍元甲寫聯勸人
我國清朝末年的著名拳師霍元甲,聲威遠震外國。
霍元甲的家鄉是河北省靜海縣小南河村,村裏有的人以強淩弱,宗族內部的糾紛時起時伏,互相傾軋;當時中華民族亦備受外國欺淩,處於危機之中。在他十五歲的那年春節,霍元甲有感而發,寫了一副春聯:“與外國民族爭強方為好漢;對自家鄉親和氣乃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