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科學技術奇觀(2)(1 / 3)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消耗的糧食總計達12億噸。而且,隨著人口的增長,消耗糧食的量也在不斷增加,這使人類麵臨食品短缺的局麵。麵對這一挑戰,人類正在一方麵控製人口,另一方麵努力尋找食品的新來源——人造食品。

通過非農業途徑生產單細胞蛋白,是解決人類蛋白質需求的辦法之一。單細胞蛋白俗稱“人造肉”,是一種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大多是單細胞,是核酸和蛋白質的實體。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驚人,500公斤的活菌體,在合適的條件下一晝夜可生產1250公斤的單細胞蛋白;而一頭體重500公斤的牛,每天隻能合成0.5公斤的蛋白質。

“人造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價值可與牛奶、雞蛋媲美。1噸微生物蛋白的營養價值,抵得上2.1噸精肉、3噸雞蛋或12噸牛奶。它既可以做食品,也可以做飼料。

藻類可以像高等植物一樣以二氧化碳為養分在太陽下進行光合作用,而生長速度比高等植物快幾十倍。一畝地大小的湖泊中收獲的藻類,折合成濃縮蛋白,相當於5噸大豆,這為人類利用空氣、水分和陽光製造糧食展示了廣闊的前景。

將來走上餐桌的還有合成食品,它是利用遺傳變異微生物或固定基酶製造出來的食物,與天然食品沒有兩樣。還可以利用變異的真菌和酵母菌,把人們不愛吃的食物變成美食家所喜愛的食品。比如,人們可以像處理合成纖維一樣,把真菌生產出的菌絲按照某種紋理結構紡織、編結、成型,這樣,就可以指定生產某種特殊的食品,如牛腿、牛裏脊、牛肝、牛筋等。英國已把合成的牛肉食品推廣到市場,供應合成牛肉漢堡包和凍“牛肉”餡。

月球上的房屋

自從人類第一次登月成功後,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如何在月球上建造房屋,以供人類永久居住。

在月球上造房有一些得天獨厚的條件。月球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其中的沙土和岩石是很好的混凝土原料。這樣,人類就不必用宇宙飛船把建築材料從地球搬到月球,省去了大筆費用。另外,月球上有大量的矽,用它可以製作太陽能電池,這樣,月球房屋的供熱、供電就可以全部使用太陽能,這比地球上用煤或電取得能源方便多了。

但是,月球的地理環境與地球大不相同。月球上一晝夜相當於地球上近一個月的時間,白天氣溫高達130℃,夜裏氣溫可下降到-170℃,溫差竟達300℃。月球沒有大氣層,所以人在月球上會遭到宇宙射線強烈照射。此外,流星體還經常“光臨”月球,給人帶來威脅。

在月球上修建房屋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但科學家們預測:在下個世紀的中期,月球上將出現住房、辦公室、研究所等中型建築,以及急救康複中心和緊急避難設施等小型建築。不過,最令人矚目的將是代表月球城市的月球塔。這是一個高540米的月球塔架,圍繞塔架螺旋形管道上安置了九個麵包圈形的建築,這些建築是了望台、通訊中心和控製中心,以及可容納2000人的飯店。到那時,人們可以乘著登月艇抵達月球旅遊參觀,並下榻在月球上的“賓館”,實現古代人民的“嫦娥奔月”的夢想。

太空中行走

第一個在太空中行走的人,是前蘇聯宇航員列昂諾夫。1965年3月18日,他乘“上升2號”載人飛船飛行時,曾離開座艙,到宇宙空間去行走。他被一條纜索係在飛船上,在太空中飄浮了10分鍾。

1984年2月7日,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在宇宙中航行,兩名宇航員走出航天飛機,自由自在地在宇宙空間行走了一個多小時。他們飛離航天飛機最遠距離達90多米,成了時速為28500公裏的人體地球衛星。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不係安全帶獨自在太空中行走。

“挑戰者號”的姊妹機“奮進號”航天飛機,於1993年12月2日發射升空後,4名宇航員曾走出航天飛機修複一座著名的“哈勃”太空望遠鏡。他們五次走出機艙,在敞開的貨艙內工作了35小時28分鍾,修複了太空望遠鏡,譜寫了太空史上又一奇跡。

宇航員為什麼能在太空中自由自在地行走呢?原來他們身上背著一個“載人機動裝置”。它的外形似一個背包,由氮氣罐、推進裝置、電子控製裝置、電池、溫度控製裝置等組成。“載人機動裝置”以高壓氮氣作為動力,在背包兩邊有24個氮氣噴口,宇航員根據需要朝著上下、左右、前後方向前進或後退,也可能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旋轉。由於宇宙空間環境十分惡劣,推進器萬一發生故障,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在“載人機動裝置”中設置了兩隻氮氣罐和兩套供氣係統,以確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