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產生的熱量要大於消耗的熱量,但由於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的含量隨著時間遞減,從而導致地殼的溫度極其緩慢地下降。在最近20億年裏,平均每10億年地殼溫度要降低100℃。有趣的是,地幔和地核的溫度反而上升,這是因為地殼導熱性能很差,阻礙了地內熱量的散發和地殼冷卻向地內的發展。地殼冷卻區向地核移動的速度慢得驚人,大約需要100億年才能到達地心。
放射能是地質構造運動和火山活動的主要能源。隨著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的減少,地質構造運動和火山活動將減弱,地球表麵的均夷作用將成為主要趨勢,最後整個地球表麵將被海水淹沒。
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大約需要幾十億年甚至上百億年的時間。
就地球的外部條件看,對地球影響最大的三種物體是太陽、月亮和彗星。
正處在壯年期的太陽,再過幾十億年將進入紅巨星(老年)階段。那時,太陽的高度將增大一百到一千倍,體積增大幾百倍,其地表溫度將遠遠超過水的沸點,海洋裏的水會變成蒸汽,大氣也將大量逃逸。這對地球上的生命來說,無疑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在紅巨星階段後,太陽甩掉它的外殼,剩下一個密度很大的內核。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能量越來越少,地球表麵的溫度越來越低,大氣中的水汽將重新回到地表,形成海洋。這種趨勢將從高緯度地區不斷向低緯度地區逼近,最後到達赤道,整個地球被冰覆蓋,成為一個寒冷的世界。
潮汐是海水受月球及太陽的吸引而產生的。由於潮汐與地球固體表麵的摩擦作用產生了摩擦阻力,使得地球的自轉不斷地減慢。這一漫長的過程大約需要50億年到100億年的時間。這一變化對地球未來將有很大的影響,但還不會給地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彗星的變化也將對地球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微乎其微。
未來的大陸和海洋之謎
“滄海桑田”不僅僅是地球昨天的變化,也將是地球未來的變化。
地球上現有被水體分割的陸塊,大約在兩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超級大陸。當時,大西洋尚未出世,北美東岸的紐約、華盛頓等地方和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西緣緊挨在一起;我國西藏的南緣是一片汪洋大海;印度次大陸遠在相距萬裏的大洋彼岸,它與南極洲緊緊相連。後來,這塊超級大陸開始四分五裂。美洲漂得比歐洲和非洲遠,新生的大西洋隨之慢慢張開。印度次大陸從南極洲“動身旅行”,曆經萬裏航程,冒冒失失地攔腰撞在東漂的亞洲身上,頭部變形,逐漸隆起,形成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澳大利亞原來也在南極洲身邊,它起程北上的時間晚於印度,至今還在北漂途中。美洲現在仍在向西漂移,大西洋的麵積不斷增大。相比之下,太平洋還處於收縮過程中,使得美洲西岸和亞洲東岸的距離逐漸縮短。這就是目前我們所見到的地球上大陸和海洋的概貌。
那麼,大陸和海洋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美洲將繼續向西漂移,大西洋以每年1~4厘米速度繼續張開。五千萬年後,大西洋的寬度要比現在增加1000公裏左右。隨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張開,臨近暮年的太平洋將進一步收縮,這一階段收縮的幅度小於1000公裏。
印度和非洲將繼續向北推移。喜馬拉雅山、天山、帕米爾等變得更為高聳挺拔。幾萬年後,喜馬拉雅山的高度將超過海拔1萬米。當印度南緣形成新的海溝時,印度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將不再壓縮。非洲的北移將使比斯開灣逐漸合攏,地中海逐漸縮小,最後將完全幹涸消失。這時,非洲和歐洲兩塊大陸會像鋼板似的焊接在一起,在它們中間升起高山。阿爾卑斯等山脈將更加高聳雲霄。
非洲大陸內部也將發生巨變。東非裂穀終於完全裂開,形成新的大洋。非洲大陸便失去了它的東部,海水將衝刷著烏幹達、剛果(金)、讚比亞等內陸國,東非次大陸從此踏上了東漂的旅途。
澳大利亞也繼續向北漂移。它將衝擊並掃蕩爪哇、蘇拉威西等島嶼。在它向北漂移的途中,可能會與亞洲相遇或擦肩而過。
這一係列變化過程,大約需要五千萬年。再往後,大西洋將不斷擴展增大,太平洋收縮合攏。一二億年後,太平洋將失去世界第一大洋的桂冠。大約20億年後,大陸將停止漂移,但它們仍然不會完全靜止。究竟如何運動,目前還無法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