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地球·地理奇觀(1)(1 / 3)

地球縱橫之奇

地球概貌攬勝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我們應該了解地球、熱愛地球。

在九大行星中,隻有地球上有生物。這與地球距離太陽的遠近關係十分密切。因為地球具有介於0℃~100℃之間的溫度,這是水能在液體狀態下存在的溫度範圍。其次,地球具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有的行星表層雖有大氣,但缺少生物呼吸需要的氧氣。

地球有兩種運動:繞日公轉及繞軸自轉運動,它們都與人類關係密切。首先,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其次,由於自轉,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時,地方時相差一小時。第三,地球水平運動的方向產生偏向。第四,自轉使地球成為略扁的旋轉橢球體。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轉引起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從而產生四季的更替。

地球起源趣聞

地球的形成來處,自古至今,眾說紛紜。隨著科學的發展,地球的起源,在太陽係形成和演化的學說中得到解答。長期以來,人們隻能通過宇宙中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對地球的起源做種種科學的推想和假說。現在看來,太陽係演化理論中的星雲說,能比較合理地解釋地球的起源之謎。

最早提出太陽係起源於星雲論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1755年提出)和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1796年提出)。

康德認為:原始星雲中的氣體和塵埃這些基本微粒,由於引力的作用,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了團塊。最大的團塊以後形成了太陽,其他的團塊形成了行星。形成行星的團塊在環繞太陽運轉的時候,它周圍的微粒被它吸引,倒落到它的上麵,從而推動行星團塊自轉,而使行星的公轉和自轉的方向一致。

拉普拉斯認為:原始的星雲物質是熾熱的氣體,由於冷卻收縮而自轉。自轉加快時,離心力增大,星雲物質逐漸變成扁平的環,離心力超過引力時,圓環隨即分離成一個個扁平的環,圓環由於物質分布不均勻而進一步收縮成為行星,中心部分就形成太陽。

地球的形成,根據星雲理論,地球的原星體大約比現在重500倍,直徑大約是現在的2000倍,由於重力的差異,重元素沉入內部,形成厚而重的核心,周圍是輕的物質。當太陽收縮到內部產生核反應時,太陽產熱、發光、輻射出大量粒子,這些粒子掃射到地球的表麵時,把地球表麵的較輕物質“趕跑”。於是,地球就剩下那些密度大的基本上都是固態的物質了。

地球年齡探奇

地球究竟有多大年齡?它的年齡從什麼時候計算起?經過無數科學家從神奇臆測到科學論證,今天,人們才逐步揭開地球年齡之謎。

地殼裏的礦物、岩石自形成之日起,就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我們知道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速度是很穩定的,不受任何環境變化的影響,所以可應用放射性元素來測定年代。鈾235衰變後的最終產物為鉛。每年大約有七十四分之一億的鈾235衰變為鉛。這樣,我們可以根據礦物中現在含有多少鈾和鉛,計算出岩石的年齡。用這種方法測出的年齡,在地質學上稱為同位素年齡,也叫絕對年齡。

根據多種放射元素的測定,知道地球上許多地方的岩石,年齡為30億年左右。我國河北遷西、遵化一帶的變質岩,年齡有35億年。個別地區,例如,南美圭亞那的正角內石的年齡為41.3億年,西伯利亞東部阿爾丹地區基性正結晶片岩的絕對年齡竟達45.2億年。地殼的年齡不等於地球的年齡。因為在形成地殼以前,地殼還要經過一段表麵處於溶解狀態的時期,估計地球年齡為46億年。

現在一般人都同意地球年齡為46億年。特別是“阿波羅”號從月球取回的月岩標本,年齡也為45~46億年,科學家們更堅信地球已有46億歲了。但在茫茫的宇宙之中,比地球年齡大的星球還多著呢!可稱得上是地球的老大哥。也有比地球還年輕的星球,因此,今日的地球年齡好像人的壯年期,正處在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時期。

地球水的來源奧秘

地球表麵71%被海洋所覆蓋。海洋積聚了13億立方公裏的水,占地球總水量的92%。那麼,覆蓋在地球表麵上的水是從哪裏來的呢?

地球形成的早期,地表不像今天海陸分布的狀況,地殼極小。

當時的溫度較高,地球內部物質運動比較快,產生的地殼比較容易被對流運動帶往地球深處。那時地球表麵一片荒涼,沒有草木,沒有飛鳥,沒有魚蝦。地表無液態水,大海無波濤,江河無碧波。當時,地球上絕大部分的水都以結晶水的形式存在於地球的內部。

後來,地球內部的物質因高溫分解產生了大量氣體。它衝破地殼釋放出來,於是形成了火山。頻繁的火山活動帶出了大量的水蒸氣,它和大氣一起來到地球外部。大約在太古代初期(約38億年前),地球的溫度開始下降,水在大氣中先濃縮成密度很大的蒸氣雲,而在地球冷卻以後,大氣中的水氣便凝結成液態水,變成傾盆大雨,自天而降落地表。聚積在原始的窪地中,形成了最早的江、河、湖、海,這就是原始的水圈。隨著水量逐漸增加,水分在地球上受太陽輻射能的影響,以氣態、液態、固態不斷地進行轉換,由蒸發、徑流、降水和大氣輸送等環節進行循環。這種轉換過程在整個全球進行著,開始形成今天的千山萬壑和波濤洶湧的汪洋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