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生物圈概貌
地球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冰天雪地的南極,赤日炎炎的熱帶;幹旱燥熱的沙漠,碧波萬頃的海洋;地層深處,高空,都可以找到生命的蹤跡。人們把地球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所存在和活動的圈層,稱為地球生物圈。
植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員。許多科學家認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大氣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氧氣的含量極少。直到大量植物出現以後,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產生大量的氧氣。
生物圈中的動物分布極為廣泛。據估計,地球上的動物約有150萬種左右。根據不同的自然景觀中動物類群的生態特征。可將它們分為森林動物、草原動物、荒漠動物、苔原動物和高山動物等等。
地球上的生物都有很強的適應環境的生存能力,有些魚類和低等浮遊生物可在十幾公裏以下的深海中生活。微生物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地質勘探表明,在地下幾百米甚至一公裏的深處,都有細菌存在。
地球生物圈經曆了十幾億年的繁衍發展,是大氣圈、水圈和地殼間相互接觸、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
科學家推測地球的歸宿
根據科學推測,地球形成46億年以來,經曆了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不但孕育了萬物生靈,還培育了人類文明。然而,有生就有滅,地球將以什麼方式走向“生命”的終結呢?
最初,有些人認為地球最終將變成一個巨大的“水球”。理由是,太陽就像火爐一樣,它的能量將逐漸減少,溫度和光度也不斷下降,最終會熄滅。因此,地球也逐漸冷卻,寒冷地區不斷擴大,海水不斷冰凍,生命相繼滅絕。
隨著人們發現了太陽發光的奧秘,有些科學家又提出了地球以“火化”告終的新觀點。他們認為,太陽現在是以氫核聚變的形式向外不斷輻射能量,在大部分氫燃料耗盡之後,氦和其他較重元素將會接替反應,而且所產生的能量遠遠高於氫聚變。由於太陽外殼將會劇烈膨脹,總有一天,地球就會被太陽吸引進去而熔燒成灰。
大洲風貌之奇
亞洲的風貌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它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東、南、北三麵分別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西麵通常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與歐洲分界;西南麵以紅海、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鄰;東北麵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麵以帝汶海、阿拉弗拉海以及其他一些海域與大洋洲為界。全洲大陸與島嶼麵積約4400萬平方公裏,占全球陸地總麵積近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洲。
在各洲中,亞洲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它所跨經度也最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
亞洲有遼闊的高原和許多聳入雲端的大山脈。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德幹高原和蒙古高原是亞洲的四大高原。全洲平均海拔為1000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位於青藏高原南緣的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6000米。另外,昆侖山脈、天山山脈和阿爾泰山脈等,也都是亞洲著名的山脈。
亞洲中部高、四周低,這是它地勢的基本特點。因此,許多的大河流都起源於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形流向四周各海洋。向東流入太平洋的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和湄公河;向南流入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等;向北流入北冰洋的有葉尼塞河、勒拿河、額爾齊斯河等。在這些河流的中下遊,一般都分布廣闊的平原和三角洲,如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恒河平原等。
亞洲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是世界上活火山最多的一個洲,地震也比較頻繁。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個氣候帶,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亞洲大陸冬季寒冷、夏季暖熱,春溫高於秋溫。
亞洲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主要礦藏有石油、煤、鐵、錳、錫、鎢、銻、銅、鉛、鋅、鋁、金、銀、鉀、硫、磷、雲母及寶石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居各洲之首。著名的沙特阿拉伯——波斯灣大油氣田石油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60%。
亞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超過28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洲,亞洲以黃種人為主,在西亞和南亞有白種人分布,阿拉伯半島和馬來群島有少數黑色人種。
非洲的風貌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它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東接印度洋,西臨太平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同歐洲相望,東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和曼德海峽與亞洲相鄰,麵積3029平方公裏。
非洲是一個高原大陸,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整個大陸的地形從東南向西北稍有傾斜,東部和南部地勢較高,分布有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東非大裂穀就在東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亞高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