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地球·地理奇觀(5)(3 / 3)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位於我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裏處的鳴沙山東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瑰寶。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目錄中。

莫高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此後各代續加開鑿。到元朝,曆代所開鑿洞窟密布在15~30米高的崖壁上。上下一至四層不等,南北長約1680米。現存洞窟仍達750多個,南區主體部分則有487窟,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多尊,木構窟簷五座。

其規模之宏大,內容之豐富,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見。

洞窟形製各代有異,既有正壁開龕、兩側帶禪室的禪窟,又有平麵長方形、中後部鑿有方形塔柱的中心柱式窟,還有平麵方形、正壁開龕造像的殿堂窟。各窟大小不等,大者高達40餘米,小者高不盈尺。窟中造像均為泥質彩塑,佛像居中,弟子、菩薩、天王、力士侍立兩側。個個形象逼真,神態各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窟中四壁往往繪有絢麗多彩的壁畫,主要為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經變畫、佛教史跡畫及供養人圖等。此外還有狩獵、耕作、紡織、交通、征戰、音樂舞蹈及各種社會生活方麵的內容。這些壁畫為研究美術史、建築史、社會史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莫高窟王道士在17號窟中偶然發現了一處“藏經洞”,內藏公元4~14世紀的約5萬件珍貴文物,但在清廷和北洋政府的腐朽統治下,這些國寶中的珍品,卻在1907~1925年間,相繼被英、法、俄、日、美國人等通過各種手段竊運到國外。

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位於我國河南洛陽市城南12公裏處。這裏兩山對峙,伊水北流,石窟則分布在河岸峭壁上,南北達2裏。其開鑿始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曆北齊、北周及隋唐,均有營造,五代後雕鑿減少。

龍門石窟約有窟龕2100個,大小造像10萬餘尊,佛塔43座,碑刻題記3600方。其造像藝術擺脫了早期的神秘色彩和外來影響,更多地具有世俗化和民族化的特點,因而在我國古代雕刻藝術品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時間在公元493年。窟中造像豐富,尤以題記書法為最,是研究書法藝術的珍貴實物,“龍門二十品”中十九品出自此窟。

賓陽洞是北魏所鑿石窟中最大的一窟。釋迦牟尼像高達8.4米,麵容清秀,衣紋規整,顯現了北魏造像的藝術風格。

奉先寺窟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窟,由唐代武則天捐資建成。主像盧舍那佛通高17.14米,頭部達4米,麵容豐腴,眉清目秀,神態端莊。菩薩、天王、力士等也各具姿態,栩栩如生,表現了盛唐造像藝術的卓越成就。

大同雲岡石窟

大同雲岡石窟位於我國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裏處的武周山南麓,主要開鑿於北魏時期。依山而上,東西綿延1公裏,現有主要洞窟53個,另有110個小龕,共有造像5100多尊。

雲岡石窟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著稱。最大佛像高達17米,最小佛像僅有幾厘米。雕鑿的菩薩、力士、飛天等形象生動活潑。窟內還雕鑿了許多形製各異的仿木結構建築和建築裝飾花紋等。其雕刻藝術和技巧既繼承了秦漢以來的傳統風格,又吸收融合了外來藝術的精華,對以後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是第20窟的露天大佛。造像為釋迦坐像,麵部豐圓,鼻高唇薄,大耳垂肩,神情肅穆,兩肩寬厚,右袒袈裟,高達13.75米。釋迦坐像背後以火焰紋、飛天等浮雕襯托,使主佛造像更加雄偉壯觀。

第五、第六窟是毗連的雙窟。五窟後室中央有17米高的坐佛,為雲岡眾佛之最。雙窟雕飾富麗,內容豐富,在諸窟中頗具代表性。

瀑布壯觀之奇

台灣瀑布

台灣的河流因受地形影響,大都流程短,落差大,多險灘瀑布。

河流大部分發源於高山,水沿著懸崖峭壁奔騰而下,形成一座座壯麗多姿的瀑布,給寶島台灣增添了無限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