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是以語言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種喜劇性曲藝。它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說”是說笑話、打燈謎、繞口令;“學”是模仿各種叫賣聲、唱腔和各種人物的風貌、語言;“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是用各種曲調演唱滑稽可笑的詞,或將某些戲曲唱詞、曲詞誇張演唱,以引人發笑。相聲的笑,來源於它特殊的藝術手段——“包袱”。演員把一個個“笑料”巧妙地用語言暗藏起來,到一定時候突然地抖出來,使觀眾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不禁開懷大笑。
相聲的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單口相聲由一個演員表演,講述的笑話往往有較強的故事性;對口相聲由兩個演員一問一答,通常有“一頭沉”(以一人為主、一人為輔進行講述)和“子母哏”(以兩人爭辯為主要形式)兩類;群口相聲又叫“群話”,由三人或三人以上合說。
相聲藝術的主要功能是諷刺。它既可以鞭撻反動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諷喻人民內部的落後現象,還能表現真善美的事物,歌頌新人新事新風尚。
電影電視奇趣
電影
電影被列為繼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之後的“第七藝術”。電影正式誕生於1895年,它是以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前提的。
電影產生的一個重要的科學原理是“視覺暫留”。現代科學準確地驗證,視像在眼前消失之後,在視網膜上保留的時間是0.1~0.4秒左右。現代電影標準的拍攝和放映速度是每秒鍾24個畫格。每個畫格在觀眾眼前隻停留1/32秒。這樣,電影膠片上不動的畫麵,經過放映就成了活動的影像。
電影藝術的產生還得益於照相術。電影的運動影像和敘事手法,可以使觀眾感到銀幕上的故事是正在發生或正在演著的事件,而照相隻記錄過去的一瞬間。
電影既是利用科學技術的成果,也吸收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建築的藝術成分和表現手法,具有自己的獨特性質和藝術效果,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
中國電影的發展
1896年8月,在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戲”,是我國第一次放映的電影。
中國人第一次拍攝影片是在1905年,由北京豐泰相館拍攝、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這部影片共三本。
辛亥革命後,張石川、鄭正秋等人組成新民公司,承包了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始拍攝電影。1913年,鄭正秋編寫了電影劇本《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並與張石川聯合執導,拍成長四本的影片,這是我國第一部短故事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的電影事業逐步興起。本來是書籍出版機構的商務印書館,在1917年也建立了影戲部,兼營電影事業。他們攝製的一些風景片、時事片、戲曲片、教育片多是為了配合當時的教育。到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開始出現早期的國產長故事片,有《閻瑞生》、《海誓》和《紅粉骷髏》。20年代,上海成立許多大大小小的電影公司,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明星”、“天一”、“聯華”。
從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中國進步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批優秀影片,像《姊妹花》、《漁光曲》、《新女性》等。其中由蔡楚生編導的影片《漁光曲》,在1935年前蘇聯舉行的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榮譽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
彩色電影
1932-1933年間,英國特藝色公司成功地研製成彩色電影攝製係統。
當時彩色電影攝影機裝有三條膠片,分別攝錄紅、黃、藍三原色,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盡管這樣,美國導演羅本·馬莫裏安還是用它在1935年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浮華世界》。到了1937年又發明單條多層乳劑彩色膠片,但這種彩色膠片不能用於大量印製拷貝,無法供電影院放映。
不久,德國首先生產出35毫米多層乳劑彩色底片。這種彩色底片能在一條膠片上印製供放映用的彩色正片,又能複製光學聲帶,解決了大量生產彩色影片的技術難題。彩色多層膠片在一條膠片上塗有三層感光乳劑,把三原色攝錄在三個層麵上,合成與原色互補的彩色底片,因此它也叫“三合一”片。從此,彩色影片逐漸推廣,使銀幕成為五色繽紛的世界。
電視
電視出現之初,主要是現場攝錄一些戲劇演出,然後在熒幕上播放,接著在電視中播映電影。電視早先在人們眼裏不過是把各種藝術門類的作品“送貨上門”的一種現代化技術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