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種種奇趣
昆劇
昆劇,即昆曲、昆腔,也叫昆山腔。昆劇是我國古老的劇種,它以唱詞典雅,表演細膩,音樂纏綿婉轉為特色。它的表演程式和技巧、聲腔和曲調,乃至部分劇目,都被大量地吸收入京劇和許多地方劇種,被尊為“祖劇”。
昆腔與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並稱“四大聲腔”。它產生於元代後期,當時南戲流傳至江蘇昆山一帶,與當地語音和音樂相結合,遂成為昆腔。伴奏樂器兼用笛、簫、笙、嗩呐和琵琶、三弦以及鼓、板、鑼等,以演唱傳奇劇本為主。表演上動作優美,舞蹈性強,形成了獨有的風格。在舞台藝術上繼承了宋元以來的戲曲遺產,創造了中國古代最完整的民族戲曲表演體係。古典名劇如《十五貫》。
京劇
京劇是我國的國劇,它流傳全國,影響最大。
京劇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劇。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調班社相繼進入北京演出,同時吸收了漢調、秦腔、昆曲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融化、演變成“京調”。清代末期民國初期,上海的戲院全部為京班所掌握,於是正式稱為“京戲”。
京劇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麵,有了一套規範化程式。京劇的唱腔以徽調的二黃和漢調的西皮為主,稱為“皮黃”。表演上歌舞並重,融合武術技巧,多用虛擬動作,節奏感強,技術高超,唱腔悠揚委婉,念白也具有音樂性,形成了中國戲曲“唱念做打”有機結合的表演藝術體係。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又各有細密的分工。京劇的服飾有它獨特的風格,色彩豔麗,描龍繡鳳,質量考究。在化妝方麵,生旦濃妝重抹,淨醜勾畫各種臉譜,以表示忠奸善惡。劇目過去以演曆史故事為主,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常演的有三國戲、水滸戲等,如《將相和》、《群英會》、《空城計》、《貴妃醉酒》等,現在還創作演出了一大批新編曆史劇和現代劇。
20世紀初,京劇風行全國,形成了“京派”與“海派”。在北京,先後湧現了“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和“四大須生”等;在上海,出現了小生俞派、老生麒派、武生蓋派等。
自1919年梅蘭芳率劇團第一次赴日本演出以來,京劇團頻頻出訪,對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越劇
越劇的曆史悠久,因發源於古越國所在地浙江紹興地區而得名。1906年春節,嵊縣農村六位說唱男藝人首次化妝登台演出《賴婚記》,被稱為“的篤班”,又叫“小歌班”。後流行於杭州地區,演員仍為男性,劇目大多反映農村生活。1923年春,藝人金榮水在嵊縣辦起第一個女子科班。女子戲班發展很快,不久就取代男班,盛行於浙江、上海。袁雪芬就是來自嵊縣農村的越劇花旦,到上海後倡導越劇改革,組織雪聲劇團,表演上吸收了昆曲和話劇的長處,豐富和發展了越劇,並把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祥林嫂》上演。
20世紀50年代起,越劇團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越劇唱腔委婉,表演細膩,抒情優美。代表性的傳統劇目,如《梁祝》、《西廂記》、《紅樓夢》等。現在還創作、改編了新編曆史劇和現代戲。
地方戲
我國地方戲曲種類繁多,豐富多彩,遍及各地,劇種達三百多個。除了昆曲、京劇、越劇以外,影響較大的還有評劇、黃梅戲、豫劇、粵劇、川劇、秦腔等。
評劇:發源於河北唐山,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最初是從河北民間說唱“蓮花落”和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0年由民間說唱形式過渡到舞台戲劇,產生了評劇,它具有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鬱的特點,擅長表現現代生活。代表劇目為《小女婿》、《劉巧兒》和《小二黑結婚》等。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的采茶歌。清代中期流入安徽安慶地區,吸收當地民間音樂,形成黃梅戲。黃梅戲長於抒情,載歌載舞,生活氣息濃厚,唱腔委婉動聽,表演樸實優美。演出的傳統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等。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至今已有三百年曆史,是在河南地方小調的基礎上,吸收秦腔、蒲州梆子等形成的,流行於河南和鄰近各省。聲腔分豫東調、豫西調兩大流派。豫東調以開封、商丘為中心,男聲高亢,女聲活潑,擅長表演喜劇風格的劇目。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男聲蒼涼悲壯,女聲委婉纏綿,擅長表演悲劇風格的劇目。著名演員有常香玉等,她曾演出了《穆桂英掛帥》等。
漢劇:舊稱漢調、楚調,是在西皮、二黃兩種聲調交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