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圖中畫三隻大蝦,有聚有散,姿態各異,非常逼真。頭前部隻用三筆,腰部一筆一節,連續數筆,形成了由粗漸細的蝦腰節奏,尾部也是三筆。寥寥數筆就把蝦的形態、質感、動勢色別表現得真切生動。那濃墨點出的雙眼似在活動,蝦須柔中有剛,更增添幾分活潑。全紙背景不著一筆一墨,三蝦卻像遊弋在一泓清水之中。
徐悲鴻的《奔馬》
現代著名畫家徐悲鴻(1895-1953年)以畫駿馬聞名世界。他的《奔馬》四蹄騰空,鬃尾毛發聳立,向前疾奔。筆健墨酣,以中國畫大寫意線條與西洋的明暗技法巧妙結合,顯得既有中國畫的骨法用筆,又有強烈的立體效果。全畫墨色淋漓,用筆粗放,氣勢磅礴,在中國畫中獨樹一幟。
畫筆傳情,徐悲鴻把馬和自己飽滿的政治熱情結合在一起,寄寓著對民主和人民革命勝利的渴望。《奔馬》畫麵右下角題跋中對北伐軍“第二次長沙會戰憂心如焚”,對勝利“企予望之”。在一幅《群馬圖》中題跋“鄂北大捷豪興勃發”,以畫馬來抒發他對人民解放戰爭勝利而無法抑製的喜悅心情。
張大千的《長江萬裏圖》
張大千(1899-1983年)是我國現代一位多才多藝的大畫家。晚年畫風熔中西於一爐,在中國潑墨與骨法的基石上吸收西方抽象藝術的因素,獨創“潑彩法”,使中國山水畫包含現代的氣息。
《長江萬裏圖》是張大千耗盡心血創作的巨幅長卷。全畫長近20米,表達畫家對闊別三十年的大陸壯麗河山的眷戀之情。畫麵從岷江索橋起,直到長江出海口,把畫家想象、追憶中的萬裏長江景色集於紙上。其間有溪水源頭,蜿蜒江麵,叢山峻嶺,峭壁險灘,山中雲霧,湍急瀑布,村落碼頭,名城古刹,沿岸田疇,點點漁帆,江心島嶼,浩瀚江濤。畫麵氣勢磅礴,神奇壯麗。以潑彩法染出畫麵大勢,再用傳統筆法審勢勾畫出山石、樹木、房舍,虛實得體,形象而概括。
馬奈的《在花房裏》
《在花房裏》由法國畫家馬奈(1832-1883年)創作於1879年,是畫家作品中最為鮮豔的一幅。馬奈利用明暗對比的手法,成功地襯托出畫中少婦之美,猶如她身後盛開的鮮花,加上少婦身邊那位風度瀟灑的紳士,構合成一幅社會生活中歡樂愉快的場景。法國詩人邦維勒撰文極力稱讚這幅畫:“人們似乎有一種渴望,想聽聽這位身著灰色裙子的女人到底和那位先生說些什麼……”
納恰羅奈的《身著和服的婦人》
在和煦的陽光下,山巒起伏、翠柏蒼鬆、鮮花盛開。一位身材修長的婦人身著鮮紅色的和服、手持精巧的印花紙傘和小小的團扇,亭亭玉立在建有朱漆圍欄的平川。她那華貴的服飾和嫵媚的身姿,似乎在與周圍秀美的景色鬥豔,讓人感到一種富有東方情調的溫馨。在表現手法上,畫家擺脫了古典肖像畫的背景,著意表達對人物的環境的直接印象與對稍縱即逝的光感的追求。
布格羅的《縫衣女》
畫家布格羅是法國繪畫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
《縫衣女》這幅名畫,盡管少女嫵媚動人的形象、端莊文靜的姿態,無一不是依據古典主義的準則描繪的,但是那炯炯有神的雙眸,那具有時代特征並與身份相符的粗質服飾,那雕塑般靜穆的倩影,使這幅以下層人為對象的肖像畫既洋溢著脫俗的優雅,又保留了生活的真切。人們又重新評估布格羅,或許正是因畫家後期藝術的魅力撥動了現代人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