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是由明清兩代流入廣東地區的弋陽、昆山、梆子等聲腔,與廣東音樂、民間曲調相結合形成的。用廣東方言演唱,表演粗獷、質樸,流行於廣東、廣西和香港、澳門。代表劇目為《搜書院》、《關漢卿》等。
川劇:又稱川戲,是由四川民間燈戲融合昆腔、高腔、胡琴、彈戲而成的,流行於四川和雲南、貴州。川劇的語言生活氣息濃厚,具有幽默風趣的特色。它的表演藝術細膩,技術要求嚴格,自有一套程式動作。代表劇目有《柳蔭記》、《拉郎配》、《秋江》等。
秦腔:源於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曲調和饒鼓雜劇,形成於明代中葉。陝甘一帶古代為秦地,因名秦腔。它與昆腔、弋陽腔、青陽腔並列為四大聲腔。表演以梆子擊節,音調激越高亢,長於表演雄壯、悲憤的情緒。代表劇目有《三滴血》、《趙氏孤兒》等。
話劇
話劇是以說話和動作為主要表演手段的戲劇。如果說“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那麼“寫實”是話劇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話劇特別講究說話的藝術,它通過劇中人說話來刻畫人物、展示劇情、表達主題。說話有對白、獨白和旁白。
話劇在歐美各國通稱為戲劇,我國的話劇1928年由洪琛提議統一定名為話劇。
早期話劇是適應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需要產生的。1907年在日本新派劇的影響下,留日學生歐陽予倩等組織春柳社,演出《黑奴籲天錄》,標誌我國早期話劇的誕生。早期話劇劇本是幕表式的,演員憑借簡單的故事梗概和幕表進行即興表演。
現代話劇誕生於五四運動以後,經過留美專攻戲劇的洪琛積極倡導,於1924年成功地演出了根據英國王爾德作品改編的《少奶奶的扇子》。現代話劇提倡非職業性演出,主張嚴格遵守劇本和排演製度,改變了新劇的商業化、庸俗化傾向。郭沫若的曆史劇《卓文君》、田漢的現代劇《名優之死》等的演出,奠定了現實主義戲劇文學在話劇運動中的地位,提高了話劇藝術的思想和藝術水平。20世紀30年代,夏衍、曹禺等的優秀劇作《上海屋簷下》、《雷雨》、《日出》等標誌著話劇的新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現代話劇蓬勃發展。
曲藝
“曲藝”是各種說唱藝術的總稱,是由勞動人民和民間藝人創造的。曲藝的主要藝術手段是說和唱,輔以表情動作,配以樂器伴奏。一般以敘述為主,代言為輔,具有“一人多角”(一個演員摹擬多種角色)的特點。不用化妝,道具簡單,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
曲藝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曆史。唐代有說唱故事的“說話”,宋代流行“鼓子詞”、“諸宮調”,元明清又出現許多曲種。在我國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曲藝藝術。其中漢族的曲種按其藝術風格大致可分為評話、相聲、快板、鼓曲四大類。每類根據藝術特點、音樂曲調等又可劃分為揚州評話、山東快書、京韻大鼓、蘇州彈詞、四川清音等。
曲藝的傳統曲目題材與戲曲劇目基本相同,如列國、三國、兩宋的曆史演義等。由於曲藝簡便易得,便於迅速反映現代生活,還編演了許多現代生活題材的作品。
評話
評話隻有一個演員,隻說不唱,借助一把紙扇作為道具,摹擬文臣武將,用一塊醒木擊桌,渲染情景氣氛。
評話分評書與評話,俗稱大書。評書也叫評詞,形成於北京,流行於京津、河北和東北一帶,用普通話說書。評話又分蘇州評話、揚州評話、福州評話、湖北評話、四川評話等多種,用方言說講。評書與各種評話各具藝術特色,都具有共同的個性:一無布景,二無伴奏,全憑演員的口頭表演藝術,坐說不唱,表演上完全靠說表、噱頭、口技、手麵和眼神等,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抒發感情、反映社會生活。
評話傳統曲目以曆史故事和武俠、神怪故事為主,有《三國》、《水滸》、《隋唐》、《西漢》、《嶽傳》、《英烈傳》、《楊家將》等,還編演了《烈火金剛》、《林海雪原》等現代曲目。
相聲
相聲是演員們用幽默語言和詼諧表情逗得觀眾捧腹大笑的一種曲藝形式,已成為流傳最廣、最受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
相聲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秦時的俳優和唐時的參軍戲。宋代的瓦舍有不少“滑稽含玩諷”的表演。明代以來,稱為“象聲”的隔壁戲和說笑話發展得很普遍。現代形式的相聲大致形成於清乾隆年間。最初流行於京津地區,是一種北方曲藝,後來擴展到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