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我國保護環境和資源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全國人大和國務院多次發出指示,要求全黨動員,全民動手,采取有利措施,大力植樹造林,加快國土綠化過程,增加森林資源,盡快扭轉林業落後的局麵,為改善生態環境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
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的決定,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堅持依靠鄉村集體造林為主,積極發展國有造林,並鼓勵農民個人植樹,發動城鄉廣大群眾和各行各業紮紮實實地植樹造林。綠化祖國,人人有責,各級領導幹部,每個共大,從1.8萬年前開始,溫度升高更多——10℃,20℃,甚至30℃。北極的永久凍土和海洋冰緩慢減少,海平麵升高。雲杉林的生長區從美國中部轉移到了加拿大南部,加利福尼亞和內華達的河床幹涸。這些和其他的環境變化影響了全球人類社會。最近的全球氣溫上升5℃用了數千年的時間,相反,由人類活動釋放溫室氣體產生的未來氣候變暖,預計將在100年內發生,換言之,可能比過去快5~10倍。
全新紀綜合勘測計劃的研究結果也指出,中緯度地區和熱帶地區的氣候變化似乎與地球軌道的微小改變有關。由於夏天輻射增強,地表變熱,導致海洋和陸地溫差增大。這些使12000~6000年前的北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出現強季風,北美和中亞地區內陸幹旱。因此,當美洲沙漠盆地幹涸時,現在北非被流沙所覆蓋的撒哈拉沙漠地區卻是湖水泛濫。這些湖泊在沙漠的低窪地形成。在北非和中東的一些地區,氣候變得更適於農業,這些變化仍在繼續。
對近期全球變化的模型研究結果和地質記錄的一致性使科學家們再次確信,他們開始了解氣候係統了。
近幾百年和幾十年內的氣候也有變化。盡管這些變化既不像早期發生的那些變化那麼大,也不如所預測的21世紀的氣候變化那麼強烈。但已準確地知道了它們的開始和結束。因此,科學家們知道氣候可能會突然變化,以及這種變化是否產生區域性影響。例如,美國西南部梅薩佛得的阿納薩斯印第安人繁榮期的縮短,有可能是因為人口膨脹和濫用土地,以及13世紀末期突然出現的長期幹旱。這個幹旱時期開始時,歐洲遭遇寒產黨員、共青團員,都要帶頭植樹造林。各級人民政府要製定植樹造林計劃,因地製宜地確定本地區森林覆蓋率的奮鬥目標,同時組織各行各業和城鄉居民完成植樹造林規劃確定的任務。大力抓好對公路、鐵路、河渠、堤壩沿線進行綠化美化的綠色通道建設。大力開展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綠化活動,充分調動單位和個人造林的積極性,在荒山荒地營造的林木歸單位和個人所有。各行各業都應當把造林綠化作為本部門的一項生產建設任務。凡以木材為原料的大型企業,都應提取一定數額的造林綠化資金,專門用於營造用材林。普遍實行造林情況的檢查驗收製度。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條件,分別製定消滅宜林荒山的標準,達標一個驗收一個,一個一個縣地狠抓落實,消滅宜荒山林。對在植樹造林方麵成績突出的單位或者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給予獎勵。(圖片169)
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綠化,是提高植被覆蓋率的主要途徑。在造林綠化工作中,必須把充分發揮生態效益作為基本原則。要從實際出發,因地製宜、統籌安排、分期實施。在植被配置上,堅持適地適樹(草),喬、灌、草相結合,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在造林方式上,實行封山育林、飛播造林、人工造林相結合,宜封則封,宜飛則飛,宜造則造;在林種布局上,凡生態區位重要的地域,要營造各種防護林,兼顧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在氣候、雨水條件適宜、地勢較平緩、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區域,可合理發展一些經濟林和速生豐產用材林;在樹(草)種選擇上,以適生、抗性強的鄉土樹種為主,尤其是幹旱地區,應主要選擇耐旱樹種或草種並積極引進適宜的優良品種。
在開展植樹造林工作的過程中,還要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等有關規定,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采取多種形式發展社會造林。不斷豐富和完善義務植樹的形式,加大適齡公民履行義務的覆蓋麵,提高義務植樹的實際成效。義務植樹要實行屬地管理,農村以鄉鎮為單位、城市以街道為單位,建立健全義務植樹登記製度和考核製度。進一步明確部門和單位綠化的責任範圍,落實分工責任製,並加強監督檢查。綠色通道工程要與道路建設和河渠整治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快建設。城市綠化要把美化環境與增強生態功能結合起來,逐步提高建設水平。鼓勵軍隊、社會團體、外商和群眾造林,形成多主體、多層次、多形式的造林綠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