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後,十四個歐洲國家代表彙集在哥本哈根,決定成立“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並決定把中心設在日內瓦,玻爾是當然的主席。為了不耽擱培訓人才,在日內瓦的工程竣工之前,培訓工作一直在哥本哈根進行。每年都有大約十五個歐洲國家的學生參加研究所的工作。

這樣,玻爾再一次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造就出歐洲的一代物理學新人,他們形成一種超越國界的學派,把歐洲的物理學家們結成一個科學團體,把哥本哈根精神也滲透到這個團體之中。

1954年12月,聯合國設立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也認識到,共同享有原子能的知識會促進原子能的和平利用的意義。玻爾在二戰期間的深謀遠慮得到了國際的認同。

玻爾在戰後也沒有停止思想宣傳活動,他一麵在丹麥及歐洲其他國家付諸行動,一麵多次向聯合國發出呼籲,要求建立國際組織,把核軍備競賽引導到核能和平利用方麵。讓科學造福於人類而不是毀滅人類。

在玻爾的積極推動下,才使這個國際組織挺立在聯合國總部。雖然這個組織離玻爾的開放式研究理想還差得很遠,但它畢竟沿著和平的方向邁出了有效的一步。

玻爾不敢過於樂觀,更不敢放鬆他所奮鬥的事業。作為國際努力的一部分,玻爾建議丹麥政府發展自己的原子能研究。這樣,一個指導丹麥參加國際原子能合作的臨時委員會成立了,玻爾自然是主席。

建造和維護一座反應堆,需要丹麥付出很大一筆開支,議會中有些人表示反對。玻爾又給他們上了一堂很好的原子能教育課,使反對者最終也無話可說。

為給丹麥的反應堆尋找廠址,玻爾不顧自己年邁的身體,和年輕人一樣跋山涉水,在他的身上似乎總有用不完的熱情和體力,終於在一個叫瑞索的地方選定了廠址。

1958年6月6日,對於丹麥的曆史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瑞索工程落成了!

鮮花芳草種滿建築物的四周,與這片地勢起伏的風景相映成趣,拔地而起的反應堆,高大而突出,顯得十分壯觀,新建築物上飄揚著鮮豔的丹麥國旗,在陽光的照射下,光彩奪目。

落成典禮儀式隆重而熱烈。丹麥的國王和王後以及政府各界要員都出席了會議。此外,還有許多外國貴賓,如瑞典的國王和王後、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和菲利浦親王等,玻爾還為他們的到來舉行了盛大的家宴。

這個巨大的反應堆成了丹麥智慧的象征。

1957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基金會設立了“原子為了和平獎”,評選委員會毫無爭議地推薦出了第一屆獲獎人——玻爾。

10月24日授獎這天,恐怕是玻爾一生中最為悲喜交集、感慨萬端的日子了,他至少會意識到人類正在朝著他曆盡千辛萬苦所為之奮鬥的和平道路前進,他曾播撒的和平種子正在發芽。

和平,對於熱愛人類,熱愛生活的人們來說,總是那樣美好,但又總是那樣可望而不可及,什麼時候人們才能放心而大膽地迎接世界和平的到來,高喊一聲“和平萬歲”呢?

1962年11月18日,玻爾因腦溢血突發而逝世,享年77歲。巨星隕落,舉國哀悼。世界許多國家也紛紛發表悼詞,沉痛悼念這位“天才的科學家和思想家,爭取和平和各國人民相互諒解的戰士,全人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