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名國民黨將校級軍官,決定齊集中山陵靈堂前 “哭靈”。看到老十軍將官級的部下竟然如此淒慘,而自己為國為民征戰半生,受盡各種委屈,到頭來還落到如此地步,方先覺不禁悲從中來。他決定響應將校級軍官們的號召,齊聚中山陵先總理靈前哭陵。
1947 年 5 月 5 日上午 9 時左右,將官班的學員們各自從家裏出發,三三兩兩地到中山陵集中。10 時許,就到了約四百人。他們身著黃色的將校呢製服,將級領章,胸前掛著勳表。大家推舉黃埔一期學生、陸軍中將黃鶴為總指揮。黃鶴帶領眾將官到博愛坊前站成方陣隊形,黃埔一期同學站第一排,其餘按期別、年歲依次排列,全體肅立,準備舉行哭陵儀式:
維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十九日,學生丁德壟、張際鵬等謹以鮮花蔬果之儀,謹致祭於我先總理孫大元帥之靈前而言曰:嗚呼! 先總理率我中華健兒,驅逐韃虜,掃蕩中原。舉義以來,垂三十六年矣。不料壯誌未成,先生為溘然逝世,全國痛失斯人。幸爾後天不負人,群賢輩起,誓以愛國之心,繼承先生遺訓,興師北伐,清除禍國殃民之軍閥。舉國同心協力,戰敗侵華日寇,國土賴以複興。此皆先生建國大計,有以致之。日寇無條件投降後,理應撫恤陣亡將士,以及被害民眾,尤其是參與北伐戰役、浴血抗戰諸將領,更宜妥為安置,萬眾一心恢複國計民生,共同努力。惟是喘息未定,橫生枝節,鳥盡弓藏,其心何忍。甚至排除
異己,分劃親疏,更非所宜。如此孤行,致使愛國之士,流落街頭,妻子號寒,乏人過問。尤可悲者,一期同學陳天明,參加革命有年,貧困致死,不能終其後事,此不過數百同學中之一例。如此不顧一切之措施,豈先生生前始料所及耶? 言之痛心! 最近,學生等均將解甲歸去,此後重擔,均付之當道袞袞諸公,衛國安民,希好自為之。學生等個人去留,無所介懷,惟念先生臨終遺訓 “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不敢忘懷。形勢逼人,夫複何言。倘國家一旦對外需要,仍當負弩投前,共赴國難,以報先生培育之恩。臨別謹陳肺腑,不勝依依之情。
祭堂裏裏外外,擠滿了前來哭陵的將官。一幫曾經叱吒風雲的黃埔將領,在先總理的陵寢前哭成一團,不少遊客圍攏觀看,對這些編餘軍官的遭遇深表同情。
這一事件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影響較大的 葉救國日報曳、 葉中央日報曳 等都作了大篇幅報道。
“娘希匹,這不僅是丟人,簡直是目無法紀!”此事經披露後蔣委員長大發脾氣。
“事情鬧到如此地步,你這個總長是怎麼當的!”委員長大聲嗬斥時任總長的陳誠,陳誠畢恭畢敬地聽著。
“委座,您看這是不是那邊的陰謀呢?”陳誠的話提醒了委員長。
“為防共黨利用,你馬上研究出一套有效辦法遏止事態發展,家裏的事情,別丟人丟到外麵去了!”
陳誠趕緊召人共商對策,最後決定幾項辦法:一、凡是在抗戰期間沒有離開部隊的將級人員,年齡在 50 歲以下的改為文職,派到地方上任職曰二、40 歲到 45歲的轉業到交通、工商、警察等部門任職;三、40 歲以下的,考進陸軍大學深造;四、年老體衰不能任職的,多發遣散費還鄉,沿途有政府照應。
這次哭陵事件,使因巨金台戰役被撤職的方先覺有了一線轉機。在事件後他被安排到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四期深造。1948 年 1 月,方先覺又當選為國民大會江蘇省代表。同年 12 月陸大畢業後派往陸軍總司令部第一訓練處,擔任中將副處長,協助襄理福建地區的補充兵訓練事宜。
1948 年 3 月,周村戰役打響,解放軍華“九縱趁三十二師師長周慶祥等人奉省主席王耀武的命令,前往濟南開會的良機,趁機發難。早就潛伏在周村略一個營的偵察部隊開始裏應外合,約一萬五千人的三十二師頃刻間灰飛煙滅。三十二師師長周慶祥狼狽出逃,他成了光杆司令。
“軍座,我是該去還是不該去呢?”當方先覺接到這個熟悉而陌生的電話時,他有些遲疑了。這個昔日的部下投奔王耀武任職三十二師師長時,曾經那麼意氣風發,似乎早忘記還有他這個軍座了。而今軍委會要求他前往南京述職,這一去肯定凶多吉少,在這個時候他能想到自己,也該是一種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