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結束語(2 / 2)

然而,古典詩歌已在語言、想象力和創作意識允許的範圍內,幾乎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表現力,古典詩歌的藝術形式已經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實,就像鹽溶於水已達到了最充分的飽和度。因此它已不再是一種待定的藝術,而業已成為一種既定的藝術,完成的藝術。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這種藝術在新形式誕生以後將會即刻消失。文學的發展從來就是多頭緒和多線索的,而並非是單一的時間排他過程。然而,這種既定的詩歌藝術形式,在其以後的曆史中將是完全規範化的,脫離了這種規範化,也就失去了它的特有價值。

隨著現代漢語的迅速發展,新的文化、新的文明將會極大地開拓想象世界,而世界文學廣泛深入的交流也必將啟迪出不斷更新的創作意識。人們將會逐漸遺忘古漢語,和舊的想象世界,乃至於舊的創作意識,而不再具備創作古典詩歌的素養。從此,古典詩歌將成為一種純粹的觀賞對象,而不再是一種生動活躍的藝術存在。就像是青銅藝術一樣,越來越轉變成為純粹的曆史文化,而富有曆史的感召力。

現代文學誕生以後,古典詩歌作為一個時代已經結束,但作為一種體裁仍然是不少人愛好采用的形式,直到今天用舊體創作的詩歌還有一定的數量,也不乏優秀的佳構,然而它已不是絕大多數青年人愛好並且有能力創作的藝術形式。也許在這青年一代,最多在下一代,古典詩體將會最後告別這個世界。而新生的詩歌形式將在一個新的層次,新的可能性範圍,開始新一輪的辯證運動。傳統文化將在揚棄中發展自己的精華,並成為新詩形式的民族靈魂。

當然,由於現代社會已經是一個向世界全麵開放的信息社會,中國詩歌的發展,必然會從海外詩歌中吸取營養,世界性的交流,將使詩歌發展變得更加複雜,它的變化節奏將會加快,它的變化幅度將會加大,將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新情況,然而曆史仍將是它的預言和鏡子。

二十年前,台灣龔鵬程先生來蘇州,看到拙著《中國近代詩歌史》,熱心介紹到台灣學生書局出版,時海峽兩岸交流伊始,郵路往來諸多不便,導致拙著付梓時未經本人校勘,見書時,方才發現魯魚亥豕,彌望皆是。然木已成舟,誤人之愧憾,長久以來縈繞於心,揮之不去。偶與複旦大學欒梅健兄談及,君古道熱腸,以為知過能改,善莫大焉!補亡羊之牢,雖晚猶可。並亟稱複旦大學出版社學術質量,碑在眾口,且為力薦。又蒙社長賀聖遂、副總編孫晶之眷顧,使我能有機會對拙著重加校訂修改,俾之以較為準確的內容麵世。一個出版社能夠不計經濟利益,始終為讀者著想,把讀者利益放在首位,不僅讓人感激,而且在利往利來的世道裏,其道義的光輝將永遠閃耀!所以我要借此機會向上述這些有德之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也希望讀者方家不吝指教,以不斷推進中國近代詩歌史的研究。

馬亞中於姑蘇醜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