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象,這個工程有多麼浩繁!石材每根長3~9米,約重10噸。石料全是玄武石,堅硬異常。粗略估算,即使投入1000個勞動力,日以繼夜地采石,加工,運輸,建築,也需要1500年,何況,遺址建造期間,該島全部人口不足25000人,他們能投入1000個壯實勞力嗎?
一般認為,南太平洋島嶼的傳統居民,慵懶、散漫而自足,是什麼動力支持著他們,使他們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來完成這樣一個巨大的工程呢?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島上的建築顯然並未完工,留下一部分城牆還沒來得及造好,就由於某種原因突然被放棄了。散亂的石柱扔得到處都是。
一些地質學家試圖從玄武石形成的角度來進行解釋,他們認為,這些石柱是天然形成的。
波納佩島本來就是個火山島,在曆史的某一個時期,地殼劇烈運動,火山大爆發,玄武岩熔岩噴湧而出,經冷卻、收縮而成為棱柱形的垂直節理,再經過風雨和海浪的衝刷和剝蝕,才形成了這種六角形或八角形的玄武岩柱,這是一種廣為人知並已被理解得很透徹的地質現象,稱為“牲狀節理”。類似的現象,在英國、冰島和中國的六合縣桂子山等地,都可以看到。
但是,有的人卻認為,南·馬特爾本身的基座是珊瑚礁,並不是火山口,凝重的玄武岩熔岩固結在珊瑚礁上,是不可想象的事,而且,石柱清晰的棱角,石叢嚴整的結構,以及石柱表麵留下的鐵器加工痕跡,完全排除了自然形成的可能。
1521年,麥哲倫發現這些島嶼的時候,島民們還處於刀耕火種、赤身裸體的原始社會,他們的能力、工具、智能,對付得了這樣宏偉的工程嗎?
如果不是他們,那又可能是誰呢?
金字塔:萬謎之謎
散布在尼羅河下遊西岸的金字塔,大約80座,它們是古代埃及法老(國王)的陵墓,埃及人叫它“庇裏穆斯”(pyramids),意思是“高”。從四麵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金”字,所以,我們就形象地把它叫做“金字塔”。
浩繁的工程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它大約建造於公元前2700年,塔高146.5米,相當於一座40層的摩天大樓,塔基呈正方形,每邊長230.6米,占地約52900平方米。
此金字塔由230萬塊大小不等的石塊砌成,最輕的石塊約1.5噸,最重的約160噸,平均重量為2.5噸,總重量約684.8萬噸。如果用載重7噸的卡車來裝載,需用車978286輛;如果把這些卡車一輛接一輛連接起來,總長度是6200公裏,從我國南方的海南島到北麵的漠河,或者從西方的帕米爾高原到東麵的上海,也擺不下,沿著長江的堤岸,曲曲折折,也許可以從上遊的沱沱河擺到下遊的吳淞口。
比胡夫金字塔僅低3米的第二金字塔是哈佛拉金字塔,塔旁還雄踞著一尊巨大的石雕—獅身人麵像。
1798年,拿破侖占領埃及時,曾粗略估算,如果把胡夫、哈佛拉、曼卡拉三座相鄰的金字塔的石塊集中,可以砌成一道3米高、1米厚的石牆,把整個法國圈圍起來。
這麼多的石塊是從哪采來的呢?據考證:一般石料,可能就近取材,而用於外層的11.5萬塊上等白石灰石,則取之於尼羅河東岸的穆卡塔姆采石場,內部墓石的花崗岩,則采自500公裏外的阿斯旺。
采石,運輸,下河,上岸,不僅需要大批的石匠、建築工人、運輸工人、水手,而且需要一批相當規模的工程師、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一支有足夠的鎮壓能力的軍隊,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們要吃,要穿,要住,要消耗,就又要有一支龐大的服務人員。當然,這不包括勞力較弱的老人、婦女和兒童,也不包括不勞而獲的僧侶和貴族。
據估計,支持這樣的建築工程需要5000萬人口的國力,而一般認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世界的總人口也不會超過2000萬。
何況,已經發現的金字塔有80座之多,即使像希羅多德在《曆史》中所說的30年完成一座,總計也需2400年。古代埃及,承受得了這樣浩繁、這樣長久的消耗嗎?
運輸之謎
最緊迫而又最現實的問題是運輸問題。即使有足夠的人力,也難以把這每塊重達2.5噸到160噸的巨石運送到工地。用車載?用馬拉?不行!據考證,那時的埃及沒有馬,也沒有車。車和馬是公元前16世紀,也就是建築胡夫大金字塔以後1000年,才從國外引進的。有人認為是用橇板圓木滾運法滾運的,但是,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當時埃及的主要樹木是棕櫚,無論是數量,生長速度,還是木質硬度,都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運輸的需要,而進口木材幾乎是不可能的。有人認為是水運法。1980年,埃及古薩古跡督察長哈瓦斯進行岩心取樣,挖到30多米深時,發現了一個至少50米深的岩壁,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時開鑿的港口。後來,又有人發現了連通港口的水道。但是,沒有滑輪,沒有絞車,沒有足夠先進的起重設備,讓這樣笨重的巨型石塊,下坡,上船,起岸,比陸地橇運還要難上百倍,何況,水麵和岩岸至少還有16米以上的落差!而尼羅河西岸的金字塔,又非得要尼羅河東岸的石料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