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生平之謎
西班牙名城巴塞羅那港口的和平廣場上,一尊巨大的雕像傲然而立,這位巨人舉目凝視著遠方,揮手遙指大西洋彼岸。附近碼頭上泊著一艘中世紀的海船,船雖不大,但精致堅固,別具一格。這就是世界上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及其著名的航船“聖瑪麗亞號”的仿製品。
錯誤的知識
從1492年8月3日開始,哥倫布先後四次到達美洲,開辟了歐洲通往美洲的航路。雖然早在哥倫布之前,公元5世紀的中國僧人慧深,10世紀的北歐海盜,都可能先後到達過美洲,但人們一致公認,發現美洲新大陸,應該從1492年的哥倫布航行算起。因此,哥倫布是開拓世界的曆史人物。
哥倫布從小就喜歡讀書,《馬可·波羅遊記》、《世界形象》、《世界漫遊記》等書都對他產生過巨大影響。長期的航海實踐,對外部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培育了他活躍而豐富的想象,撩撥著他永無休止的好奇心。
《馬可·波羅遊記》中關於東方國家的描繪—“盛產黃金、珍珠和寶石,到處都有純金裝飾的廟宇和皇宮”使他著迷。繁榮而富庶的中國,神秘的印度,金銀遍地的日本,不斷地吸引著他的注意力。和同時代的冒險家不同的是,他始終用科學指導自己。盡管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他的“科學”摻和著宗教神話,充滿著天真可笑的謬誤,可是這些謬誤卻使他充滿信心,勇往直前。
在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托勒密的地圖上,曾經把非洲和東南亞連接在一起,印度洋隻不過是被非洲和亞洲包圍的內海。因此,照哥倫布看來,繞道非洲進入印度洋是不可能的。相反,向西航行,不僅是到達印度群島的更短的航道,而且也是唯一的航道。事實上,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在好望角外無限廣闊的海域上彙合。
此外,哥倫布對基督教教義也深信不疑,“上帝創造地球的時候,到了第三天,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的部分幹涸”。他相信:地球是一個球體,海洋的總和隻占地球表麵的1/7,因此,沒有多少海域在西麵把西班牙同印度群島分開,大西洋也不會是很遼闊的。事實上,地表水麵占71%,陸地僅占29%。
當時的科學家一致認為,地球是一個360°的球體,但對陸地寬度的估計有116°、125°、225°和234°等多種說法。哥倫布寧願相信非洲西端到亞洲東端的廣闊陸地占了280°,那麼,大西洋的寬度就不到80°了。現在知道的正確度數是131°。
當時的專家對地球周長的估計與實際也相差25%,哥倫布當然又取了最小值。
根據《馬可·波羅遊記》的記載,哥倫布一直認為,日本距中國2000公裏,這就又大大縮小了歐洲西航日本的距離。哥倫布的推算是:前往東亞的最佳航線是加那利群島。從加那利向西航行4500~5000公裏,就可以到達同一緯度的日本。
這個錯誤是顯然的。實際情況是:從加那利群島到日本空中直線距離都有18500公裏。
18世紀法國著名地理學家安維裏不無感慨地說:“一個極大的錯誤,導致了一次極其偉大的發現。”
偉大的發現
1492年9月6日,哥倫布帶著那張錯誤的海圖從加那利向西出發了。哥倫布認為:加那利群島和日本國在同一緯度上,隻要沿著緯度線西行,就可以順利地到達日本。
最初的航行風平浪靜,船隻慢悠悠地向前行駛。為了不使船員在漫長的旅途中喪失信心,他假造了“航海日記”。他每天記下的航行裏程比實際的航行距離總是少得多,以免水手們向他質問:“已經航行這麼遠了,為什麼還沒有到達你所說的日本呢?”
9月16日,他們看到了漂浮的綠草,一簇簇、一片片的,出現在航船的前方。大家高興極廠,因為這是接近陸地的象征。
開始幾天,航船在這些綠色植物上輕快地滑行,但後來,海風停息了,海流靜止了,船隊似乎進入了一個死寂的世界。水草越來越稠密,一連幾天,船隊幾乎停滯不前。他們投下“測鉛”,想測量海的深度,幾百米的繩索投光了,“測鉛”仍然不能到達海底。哥倫布的目光灰暗了,這說明附近沒有陸地。
原來,這一帶位於大西洋環流的中心,風力微弱,水流平緩,一種叫做“馬尾藻”的海草長出之後,不能隨波逐流,隻好就地生長繁殖,日積月累,竟覆蓋了大約450萬平方公裏的橢圓形的海麵。直到現在,“馬尾藻海”仍然是航海者避之唯恐不及的魔鬼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