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家丁”興旺—海洋脊椎動物(2 / 3)

7.海水中的毒蛇—海蛇

海蛇是一類終生生活於海水中的毒蛇。海蛇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啟閉,吸入空氣後,可關閉鼻孔潛入水下達10分鍾之久。身體表麵有鱗片包裹,鱗片下麵是厚厚的皮膚,可以防止海水滲入和體液的喪失。舌下的鹽腺,具有排出隨食物進入體內的過量鹽分的機能。小海蛇體長半米,大海蛇可達3米左右。它們喜歡生活在沿岸近海,特別是半鹹水河口一帶,主要食物是魚類。除極少數海蛇產卵外,其餘都是產仔,屬於是卵胎生。

世界上現存的海蛇約有50種,它們和眼鏡蛇有密切的親緣關係。世界上大多數海蛇都聚集在大洋洲北部至南亞各半島之間的水域內。這些海蛇之所以能在海中大量活下來,是因為它們都有像船槳一樣的扁平尾巴,很善於遊泳;二是因為它們都有毒牙,能殺死捕獲物和威懾敵人。

一般來說,海蛇喜歡待在沙底或泥底的渾水中,有些卻喜歡在珊瑚礁周圍的清水裏活動。海蛇潛水的深度不等,有的深些,有的淺些。曾有人在四五十米水深處見到過海蛇。淺水海蛇的潛水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0分鍾,相比之下,它們在水麵上停留的時間也就更短,每次隻是露出頭來,很快吸上一口氣就又潛入水中了。深水海蛇在水麵逗留的時間較長,特別是在傍晚和夜間更是不舍得離開水麵了。它們潛水的時間可長達2~3個小時。

我國有海蛇19種,廣泛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浙江、山東、遼寧等省的沿岸近海。常見的有青環海蛇、平頦海蛇和長吻海蛇。海蛇可供藥用,具有祛風止痛、活血通絡、滋補強身的功效。

8.海龜之王—棱皮龜

棱皮龜是海龜中的一個種類,海龜是海洋龜類的總稱。生活在我國海洋中的海生龜類有5種(全世界也隻有7種),主要分布在西沙群島和廣東省惠東縣港口,其次在海南省三亞市郊沿海和陵水縣沿海。中國海記錄的海龜有棱皮龜、海龜、蠵龜、玳瑁龜和麗龜等5種,都是國家級保護動物。

棱皮龜是現今海洋世界中軀體最大的爬行動物中的個體“老大”。棱皮龜最大體長可達2.5米,體重約1000公斤,被稱為是海龜之王。

你知道棱皮龜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嗎?因為棱皮龜的頭部、四肢和軀體都覆以平滑的革質皮膚,沒有角質盾片。背甲的骨質殼由數百個大小不整齊的多邊形小骨板鑲嵌而成,其中最大的骨板形成7條規則的縱行棱起,因此得名,也有人叫它革龜。這些縱棱在身體後端延伸為一個尖形的臀部。它的嘴呈鉤狀,頭特別大,不能縮進甲殼之內。四肢呈槳狀,沒有爪,前肢的指骨特別長。成龜身體的背麵是暗棕色或黑色,點綴著一些黃色或白色的斑,腹麵是灰白色。

棱皮龜主要以魚、蝦、蟹、烏賊、螺、蛤、海星、海參、海蜇和海藻等,甚至包括長有毒刺細胞的水母等。它的嘴裏沒有牙齒,但是卻在食道內壁有大而銳利的角質皮刺,可以磨碎食物,然後再進入胃、腸進行消化吸收。

9.鱷魚

鹹水鱷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其分布在東南亞及澳大利亞北部沿海地帶。成年雄性鹹水鱷平均身長4.8~5.5米,重770千克。最大者體長超過7米,體重超過1.5噸。鹹水鱷與其他鱷魚相比頸部鱗甲較薄,身體寬度較大。

鹹水鱷性情凶猛,具地盤意識。擁有適應高鹽度水質的生理結構。鹹水鱷位於海洋灘塗濕地食物鏈的最高層次,在有些地區甚至比老虎更為可怕。幼體以捕食昆蟲、兩棲類、甲殼類、細小的爬行類及魚類為主,成體會捕食體形更大的動物,但主要以泥蟹、龜、巨蜥及水鳥為食物,部分體形更大的成體甚至會捕食水牛,牲畜、野豬及猴子。在澳大利亞,鹹水鱷更曾有食人,甚至襲擊船隻的記錄,故又名為“食人鱷”。交配季節在5?6月之間,應因地區而定:泰國品種在7?8月產卵,爪哇品種甚至可在2月見到鱷卵。灣鱷利用腐草作為巢穴,每次產20?90枚卵。經過75?96日便可孵出幼鱷。

古代中國南方於唐宋時期曾有大量鹹水鱷分布,後因種種原因而絕跡,1980年廣東汕頭曾從泰國引進20多條暹羅鱷和鹹水鱷,後因飼養管理不善而未獲成功。20世紀70年代,廣東省和海南省先後建立了5個飼養場,目前大部分養殖均取得了繁殖後代的經驗,相信鹹水鱷也將成為中國的一種經濟動物。目前鹹水鱷飼養規模最大的首推澳大利亞和泰國。

有人把鱷魚叫做“惡魚”,原因不外乎鱷魚形象猙獰醜陋,生性凶惡暴戾。

在白天,它一般伏睡在林陰之下或潛遊水底,夜間外出覓食。鱷魚非常善於潛水,它可在水底潛伏10個小時以上。如在陸上遇到敵害或獵捕食物時,它能縱跳抓撲。縱撲不到時,它那巨大的尾巴還可以猛烈橫掃。

由於鱷魚長的是槽生齒,這種牙齒脫落下來後能夠很快重新長出,可惜它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這就使它那堅強長大的雙頜功能大減,既然不能撕咬和咀嚼,它隻能像鉗子一樣把食物“夾住”然後囫圇吞咬下去。所以當鱷魚撲到較大的陸生動物時,它不能把它們咬死,而是把它們拖入水中淹死;相反,如果鱷魚捕到較大水生動物時,又會把水生動物拋上陸地,使獵物因缺氧而死。在遇到大塊食物不能吞咽的時候,鱷魚往往用大嘴“夾”著食物在石頭或樹幹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軟或摔碎後再張口吞下,如果這樣還是不能進食的話,它幹脆把獵物丟在一旁,使得食物在大自然中腐爛,等爛到可以吞食了,再吞下去。大概是上帝眷顧著鱷魚的緣故,盡管它的牙不好,但是胃卻很奇特,它的胃酸多,使得鱷魚的消化功能特好。此外,鱷魚也和雞一樣,經常吃些沙石,利用它們在胃裏幫助磨碎食物促進消化。

也許你們還不知道,鱷魚雖然看上去很凶惡,其實它膽子很小,有的小鱷魚甚至會因受驚而生病。如中國揚子鱷,一遇有人走近,它立即鑽洞躲藏。鱷魚很少主動襲擊人類,相反,經過訓練,它還可以與人合作表演。任人撫摸、親吻、騎乘,甚至張大嘴巴讓人把頭伸進去,以此驚險動作供人觀賞。

10.神奇的魔鬼魚

“魔鬼魚”也叫做蝠鱝(fúfèn),是一種很龐大的魚類,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底層,被稱為是水下魔鬼。你知道為什麼人們稱它為魔鬼魚嗎?因為它的個頭和力氣常使潛水員害怕,隻要它發起怒來,隻需用它那強有力的“雙翅”一拍,就會碰斷人的骨頭,致人於死地,所以人們叫它“魔鬼魚”。有的時候蝠鱝用它的頭鰭把自己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拖著小船飛快地在海上跑來跑去,使漁民誤以為這是“魔鬼”在作怪,實際上是蝠鱝的惡作劇。

其實“魔鬼魚”本性是很溫和的,它主要嚇人的地方就是相貌的奇怪。由於它的力氣很大,連鯊魚也不敢冒險招惹它。蝠鱝以甲殼動物或成群的小魚小蝦為食。在它的頭上長著兩隻肉足,是它的頭鰭,頭鰭翻著向前突出,可以自由轉動,蝠鱝就是用這對頭鰭來驅趕食物,並把食物撥入口內吞食。

你知道嗎?魔鬼魚最具特色的一個習性就是它那“淩空出世”般的飛躍絕技!經科學家觀察發現,蝠鱝在躍出海麵前需要做一係列準備工作:在海中以旋轉式的遊姿上升,接近海麵的同時,轉速和遊速不斷加快,直至躍出水麵,時而還會伴以漂亮的空翻。最高時,它能跳1.5~2米高,落水時發出砰的一聲巨響,場麵壯觀。

那麼,魔鬼魚為什麼要躍出海麵呢?科學家對此行為產生過種種猜測,直至今日仍眾說紛紜。有人說這是雌雄蝠鱝在繁殖季節裏演繹的調情遊戲;還有人認為這是一種驅趕、誘捕食物的方式:多數人則相信這是一種甩掉身上寄生蟲和死皮的自我清潔方式。關於蝠鱝的眾多謎團還有待今後的觀察和研究。

11.雙目同側的比目魚

世界多奇妙,在浩瀚的海洋深處,有一類長相十分古怪的魚,它的兩隻眼睛都長在頭的同一側,所以叫作比目魚。比目魚有兩種,兩眼都長在左側的叫鮃,都長在右側的叫鰈。

比目魚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上麵剛才說到的兩眼完全在頭的一側;另一特征就是它們的體色,有眼的一側有顏色,但下麵無眼的一側是白色。比目魚身體扁平,平臥海底,向上的一側突起,體色較深,兩眼長在這一邊;向下一麵較平坦,體色較淺,口、胸鰭和腹鰭等都不對稱。

比目魚喜歡單獨潛伏在泥沙海底生活,一般情況下是夜間出來覓食。它運動時,靠側躺的身體和尾部的上下擺動,以及長長的背鰭和臀鰭的波動緩緩前進。

比目魚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海洋中的“變色龍”。原因是它的體色能隨環境的顏色不同而變化,這使它與環境混為一體,敵害很難分辨出來。比目魚身體還能分泌一種乳白色的毒液,能殺死周圍的小動物以此為食,這種毒液即使凶猛的鯊魚見了也要退避三舍。

原來,比目魚生來眼睛並不是長在一側的,而是後天才長到一起的。就拿小比目魚來說吧,它們從卵膜中剛孵化出來的時候完全不像父母,而是跟普通魚類的樣子很相似。眼睛長在頭部兩側。每側各一個,對稱擺放。它們生活在水的上層,常常在附近遊泳。大約經過20多天,在小比目魚的身上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比目魚一側的眼睛開始搬家了。它通過頭的上緣逐漸移動到對麵的一邊,直到跟另一隻眼睛接近時,才停止移動。不同種類的比目魚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線有所不同。比目魚的頭骨是軟骨構成的。當比目魚的眼睛開始移動時,比目魚兩眼間的軟骨先被身體吸收。這樣,眼睛的移動就沒有障礙了。據科學家解釋,比目魚眼睛的移動是因為比目魚的體內構造和器官也發生了變化。

12.海洋中的美麗鴛鴦—蝴蝶魚

蝴蝶魚也叫熱帶魚,是近海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魚類,最大的可超過30厘米,如細紋蝴蝶魚。蝴蝶魚身體側扁,適宜在珊瑚叢中來回穿梭,它們能迅速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縫隙裏。蝴蝶魚吻長口小,適宜伸進珊瑚洞穴去捕捉無脊椎動物。你知道為什麼它叫做蝴蝶魚嗎,這其中的原因是這種魚和我們見到的陸地上飛舞的蝴蝶長得很像,同樣的美麗。

蝴蝶魚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礁盤中,具有一係列適應環境的本領,其豔麗的體色可隨周圍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蝴蝶魚的體表有大量色素細胞,在神經係統的控製下,可以展開或收縮,從而使體表呈現不同的色彩。通常一尾蝴蝶魚改變一次體色要幾分鍾,而有的隻需要幾秒鍾。

許多蝴蝶魚有極巧妙的偽裝,它們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過頭部的黑色條紋之中,而在尾柄處或背鰭後留有一個非常醒目的“偽眼”,常使捕食者誤認為是其頭部而受到迷惑。當敵害向其“偽眼”襲擊時,蝴蝶魚劍鰭疾擺,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