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蝴蝶魚對愛情忠貞專一,大部分都成雙入對,好似陸生鴛鴦,它們成雙成對在珊瑚礁中遊弋、戲耍,總是形影不離。當一尾進行攝食時,另一尾就在其周圍警戒以防不測。
13.美麗的刺蓋魚
一般來說刺蓋魚喜歡生活在熱帶各大洋的珊瑚礁間。它們體色鮮豔,身體扁平,從背到腹很寬,在鰓蓋骨後下角有一根刺,所以得到了“刺蓋魚”這個名字。
刺蓋魚長著突出的吻和有力的牙齒,能啄出或切斷要吃的珊瑚蟲。
刺蓋魚除交配期以外,平時獨居,頑強地守著自己的地盤。同種魚入侵其領地,它便會炫耀色彩以示警告:如入侵者不遊開,便會發生爭鬥。刺蓋魚稍受驚嚇便會迅速藏入珊瑚礁縫中,不易捕捉。
刺蓋魚與蝴蝶魚一樣美麗動人,隻是它們的體形比蝴蝶魚大些,就像放大的蝴蝶魚。
14.鰩魚
鰩魚是一種很特殊的魚,鰩魚的頭和身體直接連接,沒有脖子。身體扁平,拖著一條細長的尾巴,鼓著一對翼狀的大胸鰭,像鳥一樣在水中“飛翔”。鰩魚的眼睛和噴水孔位於頭的上部,而口、鼻和鰓卻在魚體的下部。多數鰩魚生有有力的下齶,可以粉碎帶殼軟體動物和浮遊甲殼動物。
鰩魚並不凶悍,也不主動傷人。但它往往把自己半埋在沙泥中,潛水者一時覺察不到,如果不小心踩到它們身上,結果會很糟。因為有些鰩魚的尾巴上有毒刺,刺入人體會造成難以忍受的疼痛。如果踩上電鰩會把人擊昏。
鰩魚多數生活在海洋中,體長約1米,屬小型軟骨魚類。遊泳時,鰩魚寬大的胸鰭上下波動,使身體向前進。世界上有鰩魚438種。電鰩具有能產生電力的巨大器官,它們位於頭部的兩側,能夠放出200瓦的電力,足以擊昏獵物和嚇退捕食者。最大的發電量甚至能把一個成年人擊倒。
鰩魚除了分布在南太平洋和南美洲東北沿海外,在世界所有的溫帶和熱帶的淺水中都有分布。普通的灰鰩可以長到超過2米的長度。幼年的鰩魚以生活在海底的動物如蟹和龍蝦為食。當它們長大以後,主要獵捕烏賊等軟體動物。捕食的時候,鰩魚主要靠嗅覺捕獵。鰩魚臥在海底時利用特殊的閉口呼吸法盡量避免吸入泥沙。鰩魚在呼吸時,水通過頭頂的管路吸入,最後穿過腹麵的腮裂流出。
15.長壽的短尾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曾廣泛分布在北太平洋一帶,不過現在已特別稀少。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沿海各省,種群數量甚稀少。在台灣北部釣魚島及赤尾嶼也有,過去也見於澎湖列島。遷徙時見於山東,在東部沿海有記錄。
一般情況下短尾信天翁在海洋表麵棲息,善於滑翔飛行,偶爾跟隨船隻。常在遠洋空中翱翔,終日不倦,也不怕暴風,也能潛水。叫聲洪亮。腳短,在陸地上活動時顯得十分笨拙。食物以軟體動物為主,如魚類、烏賊,磷蝦等,一般在清晨或日落的時間進食。
短尾信天翁全長大約是92厘米。全身以白色為主,頭頂、枕沾橙黃色,翅、肩和尾灰褐色,內側翼上覆羽白色。外形似海鷗。頭大;嘴長而強,由許多角質片覆蓋,上嘴先端屈曲向下;鼻成管狀;頸短;體軀粗壯結實;尾短;翅狹而特大,長達55厘米以上。
也許你不相信短尾信天翁的壽命可以活40~60年,不過確實是真的,它們在海洋動物當中算是很長壽的了。它們可以在海上飛5年之後才回到它出生的島嶼陸地。配對為終身,一般在6歲時開始。每年在10月底回到同一個地方見麵,以沙、灌木枝和火山岩築巢。一對隻生一個蛋,父母輪流孵蛋,約65天孵出。5月底6月初,小鳥幾乎長成的時候,父母拋棄鳥巢和小鳥。小鳥會很快自己練習成功飛翔。
16.叫聲響亮的玉帶海雕
玉帶海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叫聲特別響亮,響亮到了有一種聒噪的感覺,就是它翱翔雲霄時幾公裏之外都能聽到它的高唳。這種響亮的叫聲在繁殖期間會變得更加聒噪。
玉帶海雕屬於大型猛禽,全長約90厘米,體重在2500~3760克。體長80厘米左右,但嘴稍細,頭細長,頸也較長。空中展開雙翅的玉帶海雕長度可以達到2米長,張著一雙凶光畢露的眼睛。雌鳥羽毛和雄鳥很像,不過雌鳥的體型稍大於雄鳥。
玉帶海雕上體暗褐色,頭頂是赭褐色,尾羽的主要顏色是暗褐色,但是在中間具有一個寬闊的白色橫帶,寬度大約是10厘米,很像一條飄飄的玉帶,並因此而得名“玉帶海雕”。
玉帶海雕的主要食物是魚和水禽,它經常在水麵捕捉各種水禽,如大雁、天鵝幼雛和其他鳥類,有時候也吃蛙和爬行類。捕魚主要在淺水處,也吃死魚和其他動物的屍體,有時偷吃家養水禽和偷竊其他鳥類的食物。經常長時間地站在樹上或岸邊,一動不動的觀察著獵物的活動,一有機會就立刻出擊。它特別喜歡吃身體肥碩滾圓、肉質細嫩、有“油條子”之稱的旱獺幼仔。常在旱獺的洞口外麵10多米遠的地方等候,而且非常耐心,有時會一動不動地等上1~2個小時。一旦那些沒有經驗的旱獺幼仔從洞口中跑出來,就立即撲過去將其捕獲。它們起飛時的聲響很小,因此捕食的成功率很高。在外貝加爾地區生活的玉帶海雕主要以魚為食,兼吃一些鼠兔和鴻雁。到了魚類洄遊產卵的季節,它就會成群地來到河流或湖泊的沿岸附近去捕食魚類。
玉帶海雕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分布於亞洲中部、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緬甸等地。在我國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黑龍江、西藏、四川等地。但是在各地的分布都比較少,很少能見到它們。
17.具有彈性喉囊的鵜鶘
鵜鶘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那大而具有彈性的喉囊。它的這個大皮囊可是用處大得很呢,鵜鶘用像小撈網似的大喉囊捕魚而食。鵜鶘不是用喉囊儲存魚,而是立即把魚吞下。鵜鶘編成隊形而遊泳,將小魚群驅向淺水處,在該處用喉囊捕魚。鵜鶘的嘴長30多厘米,大皮囊是下嘴殼與皮膚相連接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是它們存儲食物的地方。鵜鶘棲息在全世界許多地區的湖泊、河流和海濱,是現存鳥類中個體最大者之一,某些種類體長可達180厘米,翅展可達1米,體重可達13千克。
鵜鶘在野外生活,它們經常成群生活,每天除了遊泳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岸上曬曬太陽或耐心地梳洗自己的羽毛。鵜鶘的目光銳利,善於遊水和飛翔。即使在高空飛翔時,漫遊在水中的魚兒也逃不過它們的眼睛。如果成群的鵜鶘發現魚群,它們便會排成直線或半圓形進行包抄,把魚群趕向河岸水淺的地方,這時張開大嘴,鳧水前進,連魚帶水都成了它的囊中之物,再閉上嘴巴,收縮喉囊把水擠出來,鮮美的魚兒便吞入腹中,美餐一頓。
鵜鶘的種類不多。在全世界8種鵜鶘中,北美洲的白鵜鶘和褐鵜鶘是較典型的品種。我國的鵜鶘共有2種,分別是斑嘴鵜鶘和白鵜鶘。一般情況下人們見到鵜鶘浮出水麵的時候,總是尾巴先露出水麵,然後才是身子和大嘴。而且,鵜鶘一定要把嘴中的海水吐出來,才能從水麵起飛。鵜鶘從水麵起飛的時候,它先在水麵快速的扇動翅膀,雙腳在水中不斷劃水。在巨大的推力作用下,鵜鶘逐漸加速,然後,慢慢達到起飛的速度,脫離水麵緩緩地飛上天空。有的時候,吃得太多,顯得非常笨重,就不能順利的起飛,隻能浮在海麵了。
18.海鸕鶿
一般來說海鸕鶿主要棲息在溫帶海洋中的近陸島嶼和沿海地帶,也見於河口和海灣。常成群停息在露出海麵的岩礁上和海岸懸崖中的突出部位,以及岩頂和峭壁間,有時多達數十隻,密集地站在一個小塊的岩礁上。活動時多沿海麵低空飛行,或在海島附近海麵遊泳,並且頻頻地潛入水中覓食。有時也能見到少數個體在海岸附近的沼澤地帶活動。主要以各種魚類為食,也吃蝦和其他甲殼類海洋動物。覓食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潛水,在水下追捕獵物。有時也常站在岩石上等候食餌的到來。休息的時候,如果受到幹擾,就會急促飛起,並將胃內沒有消化的魚骨、魚鱗等食物用一個黏液囊反吐出來,用來減輕體重,加快飛行,以便迅速逃避敵害。這時就會有成群的海鷗緊隨而來,將這些食物殘渣一一取食,進行“廢物利用”。
海鸕鶿是大型水鳥,體長在70~77厘米之間,體重1180~2200克。全身羽毛是黑色,頭、頸部具有紫色光輝,其他部分有綠色光輝。在繁殖期間,頭頂和枕部各有一束銅綠色的冠羽,而且額部被有羽毛,肩羽和覆羽為銅綠色。另外兩脅各具一個大的白斑,喉部和眼周的裸露皮膚呈暗紅色。虹膜為綠色。嘴較為細長而稍微側扁,嘴槽的兩邊如同鑲嵌著兩把利刃,鋒利無比,呈黑褐色,腳短而粗,為黑色。黑色的尾羽共有12枚,呈圓形。冬季的羽色和夏羽基本相似,但頭上沒有羽冠,頸部也沒有白色的細羽,嘴基和眼周裸露皮膚的紅色較為暗淡而不明顯。
19.產燕窩的金絲燕
產燕窩的金絲燕大都分布在印度、東南亞、馬來群島,群棲生活。居住在馬來西亞的方尾金絲燕,僅在尼亞海濱的一個大崖洞裏就有200萬隻以上,可算是金絲燕數量最大的集居點。中國西部、西南部以至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均產有短嘴金絲燕,但它們不出產可供食用的燕窩。海南省的大洲島上爪哇金絲燕可生產食用燕窩,但數量有限。
金絲燕一般都是輕捷的小鳥,比家燕小,體質也較輕。雌雄之間長的很像。嘴細弱,都是向下彎曲;翅膀尖長;腳短也很細弱,4趾都朝向前方,不適於行步和握枝,隻有助於抓附岩石的垂直麵。上身的顏色是褐色到黑色不等,都帶金絲光澤,下體是灰白或純白。
有一些金絲燕是已知的鳥類中能像蝙蝠那樣用回聲定位法在黑暗的洞穴中找路的,它們能在全黑的洞穴中任意疾飛。它們的巢是小托座狀,有時有一點蕨類和樹皮,可以黏附在樹或峭壁上,但通常建在山洞或海岸洞穴中。一群鳥可多到100萬隻。你知道嗎,金絲燕用以造巢的唾液一經風吹就凝固起來,形成半透明的膠質物,即名貴的滋補食品—燕窩。燕窩分白燕窩、毛燕窩、血燕窩、燕根等。白燕窩是金絲燕初次做的窩,質純而潔白。被薦為是燕窩中的上品。
也許你不知道金絲燕不會站立,隻會掛在巢外。一個燕窩一般由雌雄兩隻金絲燕共同築造,一般一次產2個蛋,但要隔約3天才產第二個,蛋的長度約2厘米,寬1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