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太平洋(1)(1 / 3)

概述

太平洋位於亞洲、澳大利亞大陸、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部為陸地環抱,僅以白令海峽同北冰洋相通。西南界是沿馬來半島經過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再大致沿東經146°51′到南極一線與印度洋接連。東以北美洲、南美洲和經火地島到南設得蘭群島的最短距離的連線與大西洋相接。

太平洋是地球表麵最大的大洋,它的麵積廣達1.79×108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麵的35%,為大洋總麵積的49.5%,比地球陸地總麵積約大1/5。太平洋東西最大長度,從巴拿馬到克拉地峽為19900千米。南北最大寬度,從白令海峽到南極洲附近的羅斯冰障為15900千米。太平洋的平均深度為4028米。

太平洋水平輪廓近似圓形,它的中心約在萊恩群島附近。大洋周圍的海岸線切割不大,東部海岸線與山脈走向平行,海岸比較平直陡峭,切割較小,較大的海灣有阿拉斯加灣,加利福尼亞灣。南極洲大部分海岸被大陸冰層覆蓋,冰舌外突,成為冰障連綿的冰川海岸,主要邊緣海有羅斯海。太平洋西部沿岸輪廓十分複雜,海岸外側為一係列弧形列島和較大的半島,把邊緣的淺水域和海盆分隔開,形成一係列邊緣海。主要邊緣海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南海、爪哇海、蘇拉威西海、班達海、珊瑚海等,海岸線曲折。

太平洋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是:(1)是地球表麵最大的大洋;(2)海底地形複雜多樣,尤其是具有以島弧-海溝係為代表的明顯過渡帶;(3)是最溫暖的大洋,表層平均水溫為19.37℃;(4)具有完整對稱的大洋環流;(5)有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

洋底地形

太平洋洋底地形同大陸一樣,有高原、山脈、盆地和平原等。根據大洋底部形態特征,可將太平洋洋底分為四部分,即大陸邊緣、過渡帶、大洋床和大洋中脊。

一、大陸邊緣

大陸邊緣亦稱大陸水下邊緣,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基。太平洋的大陸邊緣占太平洋總麵積的10.2%,其中大陸架5.5%,大陸坡3%,大陸基1.7%。

大陸架大陸架是大洋低潮線至大陸坡上緣的邊緣海地帶。它的深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平均深度130米左右,個別地區深度也有大於500米或小於130米的。大陸架的地形比較平坦,90%以上的麵積由大陸台地的淹沒平原組成。地質構造上是大陸型地殼,是大陸直接延續的淺水海底部分。大陸架坡度一般不超過1°~2°,平均寬度為75千米。太平洋西部沿岸大陸架寬廣,如白令海北部、黃海的全部都是大陸架(東西寬750千米)。太平洋東部大陸架狹窄,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岸外南部大陸架寬20千米,南美洲西岸外大陸架最寬才70千米。大陸架形態很不規則。

大陸坡大陸架外沿、表麵坡度較陡、深度一般在200~2500米的狹窄海底地帶,叫做大陸坡。大陸坡的平均傾斜角為4°~7°,有時為15°~26°,個別地段甚至達40°~50°。它一般具有階梯狀剖麵,坡麵地貌由台階、陡坎、高地、窪地、峽穀和山脈等組成,其中橫剖麵呈V形的海底峽穀分布相當廣泛,下切很深(可達2000米),長可達數百公裏。太平洋大陸坡較窄,平均寬度隻有20~40千米。東太平洋海岸附近大陸坡水下斷崖,由阿拉斯加灣至加利福尼亞延伸4800千米,這個水下台階高達3000米。加利福尼亞南部大陸坡是堆積型大陸坡,由一些巨大的堆積盆地組成。

大陸基大陸基是延伸於大陸坡的坡麓和大洋床之間的地貌單元,呈幾百公裏寬的帶狀。在大多數情況下,大陸基地貌為傾斜平原,大陸基的堆積物呈扇形分布,它一部分覆蓋在大陸坡的基部,一部分覆蓋在大洋床上。坡度約1/100~1/700。海溝發育的太平洋基本上沒有這一單元,大陸基僅占太平洋洋底麵積的1.7%。

二、過渡帶

過渡帶包括島弧、海溝和邊緣海盆。它是位於大陸和大洋之間的過渡地區,同時也處在大陸型地殼向大洋型地殼的過渡地區,屬地槽型地殼。太平洋過渡帶分布範圍廣泛,占洋底麵積13.5%,特征突出。

島弧和海溝島弧和海溝伴生,是太平洋洋底地形最典型的特征島弧和海溝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之下俯衝造成的,一邊是大陸地殼受擠壓上拱,隆起成為島弧,另一邊則凹下形成海溝。海溝是狹窄的窪地,巨大的拗陷地帶。寬度一般在幾十到一百多公裏,長度從100~200千米至2000~3000千米,橫剖麵一般呈不對稱的V形,與大洋床相連,深度一般在6000米以上,向島弧(大陸)的一麵坡陡,向大洋的一麵坡緩,同時斜坡上部較和緩,下部陡峻,斜坡呈階梯狀。太平洋海溝眾多,其中超過6000米的海溝有24條,世界大洋超過萬米的6個海溝全在太平洋,馬裏亞納海溝是世界大洋的最深點,深度達1152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