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大洋底地質構造與地形起伏不同,太平洋洋底具有以下特點:
(1)太平洋洋底由太平洋板塊構成。板塊由玄武岩、橄欖岩組成,其上有沉積岩層。它的形成是地幔中熔融狀態的超基性和基性物質沿大洋中脊上升、湧出,冷卻、凝固成新的大洋地殼,使洋底不斷更新,並以一定速度向外擴張。據測,太平洋洋底擴張速度最快者為東太平洋洋脊中部,它每年以16厘米的速率向兩側作水平運動,約需1億年時間即可將太平洋洋底更新一次。因此,今天太平洋洋底找不到超過2億年的古地層。
(2)大洋中部有一條南北向的海底山脈。它是一列斷裂作用形成的火山群。它把洋底分為東西兩部。東部是一片遼闊的海底高原和深海盆地;西部是一片密集的海底山脈和山峰。地勢起伏很大。世界上最高的海底山就在湯加海溝附近。
(3)深水海盆與深海高原的邊緣地帶是大陸板塊和洋底板塊相互碰撞地帶。這裏地殼運動激烈,常形成島弧和海溝伴生的地質地貌特色,環繞大洋周圍。島弧-海溝集中地帶是地震火山活動頻繁地區。
(4)太平洋中、西部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水域。島嶼總麵積約4.4×106平方千米,約占世界島嶼總麵積45%。東部除鄰近大陸的溫哥華島、科隆群島外,其他島嶼既少又小。根據構造,太平洋島嶼可分為大陸島、火山島和珊瑚島。
氣候與洋流
一、氣候特征
太平洋跨有從極地至赤道的多種氣候帶,其中3/5洋麵處於低緯地帶,使太平洋具有以熱帶、亞熱帶為主的海洋性氣候。
與陸地表麵相比,海洋表麵是均一的。地球表麵理想的氣壓和風帶在太平洋上表現得很明顯。如副熱帶高壓帶的向赤道側終年吹東北信風(北半球)和東南信風(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的向極側為盛行西風帶。在南太平洋,西風帶因與印度洋連成一片,風力較大,稱為“咆哮西風帶”。北半球的這種風係在太平洋西北部冬季因受亞洲大陸幹冷陸風和夏季來自海洋的濕潤海風的擾亂,形成明顯的季風氣候。太平洋東岸,由於西風帶和信風帶影響,形成不同的氣候。在西風帶範圍的沿岸形成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而在信風帶則天氣晴朗,東風吹拂洋麵,降雨量少。
在太平洋熱帶水域上空常有熱帶氣旋發生。太平洋上熱帶氣旋源地,絕大多數集中在南、北緯5°~20°範圍內。
分布西南太平洋熱帶氣旋源地,在澳大利亞東麵比較偏南,可達25°S。西南太平洋上熱帶氣旋出現在11月至次年4月,最多是12月至次年3月;東北太平洋上熱帶氣旋出現在5~11月,最多是7~9月;西北太平洋上熱帶氣旋一年四季都可出現,最多時間是夏、秋季節。熱帶氣旋在移行過程中伴有狂風驟雨、巨浪大潮,對熱帶海洋沿海地區影響很大。
太平洋氣溫分布亦符合全球的緯向地帶性規律,氣溫隨緯度增高而降低。赤道附近水域,10°內的大部分洋麵全年各月均溫在26℃以上,但其東部由於寒流的影響而氣溫略低。隨著太陽入射角的季節變化,高溫區亦相應地變化,冬季(北半球)偏於赤道以南,夏季位於赤道以北。赤道以南的南太平洋洋麵氣溫隨緯度增加而遞減,但南美大陸沿海,由於強大的秘魯寒流的影響,氣溫常年比同緯度水域低。赤道水域以北的北太平洋,氣溫分布比南太平洋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洋麵氣溫、年較差在西北太平洋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彙處,差值可達南緯22℃。洋麵溫差以赤道區為最小,年溫差多在2℃以下,大洋中部甚至不足1℃。
太平洋海域年平均降水量一般為1000~2000毫米。最大降水量分布在加羅林群島東南部、美拉尼西亞北部,雨量多在3000~5000毫米。許多較高的島嶼受地形影響,向風側和背風側雨量相差很大,如夏威夷群島中的考愛島,在高1500米的向風側雨量達12090毫米,是太平洋上降雨最多地區。秘魯南部和智利北部沿海,科隆群島附近,雨量不足100毫米,為太平洋降水最少水域。北太平洋雨季為7~10月。南北緯40°以上水域多海霧,其中以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為最甚。
二、洋流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