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在北太平洋,大部分水域的水溫在零度以上,最低處在千島群島附近(0℃~2℃)。中緯海區,東西溫差達8℃左右,低緯海區東西溫差為2℃~4℃。在南太平洋,南緯60°以北都在0℃以上,赤道附近可達28℃。
根據太平洋表層水溫分布圖,太平洋的水溫變化有如下的特點:
(1)由於太平洋麵位於低緯熱帶海域的麵積最廣,冬夏大部分水域溫度都在0℃以上,其中年平均表層水溫高於25℃的海域麵積為6.6×107平方千米,約占整個洋麵的35%;水溫高於20℃的麵積為9.6×107平方千米,約占整個洋麵53%。因此,使洋麵年平均水溫高於其他大洋,成為世界上最溫暖的海洋。
(2)太平洋受太陽輻射熱的影響,水溫自低緯向高緯遞減,等溫線分布呈明顯的緯向地帶性。南太平洋洋麵遼闊,受陸地影響較小,水溫分布的緯向地帶性規律比北太平洋更明顯。
(3)受大洋環流性質的影響,沿岸海域發生局部增溫或降溫,使南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水域以北的大洋東西岸發生水溫差異。一般在赤道以南熱帶海域至北緯40°以南,西暖東寒,北緯40°以北,西寒東暖。局部增、降水溫使與緯度平行的等溫線走向產生彎曲和偏斜。
(4)太平洋麵赤道橫貫,北太平洋水域大於南太平洋,因此,北部接受太陽輻射的麵積大。加上北太平洋為陸地環抱,僅通過狹窄的白令海峽與北冰洋連接,使北方冷水團的影響受到限製,所以北太平洋比南太平洋表麵水溫高1℃~2℃,全大洋高溫中心多分布在北太平洋。
(5)大洋西部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亞洲大陸,沿岸季風發育。季風一方麵助長沿岸洋流勢力加強;另一方麵使沿岸大陸注入海洋的徑流具有季節變化特點,促使沿岸水溫具有夏高冬低,冬夏溫差大的特點。
大洋鹽度主要受大氣降水和蒸發的影響。太平洋表麵的大量降水降低了海水的鹽度,特別是在赤道帶和中緯西風環流帶鹽度最低。在亞熱帶,鹽度最高。因為這裏降水少,蒸發強烈。太平洋表層水的鹽度分布特點是:
(1)赤道附近最低。在赤道逆流區有一低值帶;南、北緯20°處鹽度最高;然後鹽度又隨緯度增加而降低,最低值在高緯海區。
(2)在亞熱帶高鹽區與極地之間,有一鹽度隨溫度很快減少的區域,南緯45°~50°之間尤為明顯,鹽度的經向梯度很大的現象是由大洋環流造成的。這裏鹽度略低於34‰。
(3)極地寒帶海區,由於受融冰影響,暖季表麵鹽度較低,一般都在30‰左右。
(4)寒暖流交彙處鹽度梯度大,這是因為寒暖流鹽度差值大,尤其在太平洋的西北部表現得很突出。
大洋表層水的密度隨溫度和鹽度而變化,因此影響溫度和鹽度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密度的分布和變化。隨著緯度的增高,密度增大。赤道地區溫度很高,鹽度很低,因而表層水密度很小,約1.023克/立方厘米。亞熱帶海區鹽度雖然很高,但溫度也很高,所以水的密度仍然不大,一般在1.024左右。極地海區由於溫度很低,所以密度最大。在南極海區,密度可達1.027以上。在有洋流的地方,水的密度的梯度很大。
海洋資源
太平洋海域遼闊,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海洋礦物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和海洋動力資源。
一、礦產資源
到目前為止,人類能在海底勘探、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主要有:天然氣、石油、煤、銅、鐵、鋁、錳結核等幾十種。其中大陸架區的石油,深海錳結核的開發和研究,進展最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