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太平洋(3)(1 / 3)

大洋生物量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熱帶廣闊海域初始生物量低於100毫克/平方米,是大洋中的“荒漠”區;而大洋沿岸大陸架區則是初始生物量的高值區;在寒暖流交彙處,大河入海口附近,以及上湧流區等,初始生物量尤高。太平洋沿岸漁場廣布,主要漁區在其西北部和東南部。

西北部漁區包括台灣海峽、東海、黃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的一部分。其中大陸架麵積約占2.19×106平方千米,這些海區受太平洋西側黑潮以及千島寒流的影響,加以大陸眾多的江河把大量有機物衝流入海,滋養浮遊生物,因而魚類雲集。據統計,日本海魚類達600種,鄂霍次克海有300種。我國近海魚類達1500種以上,其中主要經濟魚類就有150~200種。西北部漁區主要捕撈魚類有明太魚、鮭、鱒魚類、鯡魚、鱈魚、大、小黃魚和金槍魚等。該漁區是世界重要漁場之一。

東南部漁區包括秘魯沿海和智利沿海。該海域大陸架總麵積為1.8×105平方千米,麵積較小。但因秘魯寒流離岸風和冷水上湧的影響,繁殖了大量的冷水魚類,形成以捕撈鯷魚為主的漁場。

太平洋中西部、東北部、中東部、西南部等漁區,也都有一定數量的魚產量。此外,我國沿海的對蝦;中美沿岸、堪察加半島沿岸的蟹類;白令海的海豹及各海域所產的鯨,特別是赤道附近海域所產的抹香鯨都是重要的水產。

太平洋水域生物的垂直分布,隨不同深度水層的光線、水溫、壓力而有不同。在水深不超過200米的淺海區,陽光可直達海底,水溫高,又有從大陸來的許多有機質,促使該海區海洋生物繁茂。生活在此水域的植物以藻類和菌類為多。藻類主要特征是沒有根、莖、葉的分化,植物體靠吸收周圍營養物質進行光合作用,生長發育,如大葉藻是太平洋沿岸典型海洋植物。在大陸沿岸水域也生長一些海草,它們多屬高等種子植物。動物中以各種魚蝦蟹貝為主,其中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是各種水母、扁魚、帶魚、鰹魚、蝴蝶魚、飛魚、海龜、旗魚、箭魚、金槍魚、海馬和鯨類。與其他水層相比,動物的數量以淺海區最多。

200~1000米的水層稱海洋中層,在這裏碧綠和深綠的海水逐漸變成蔚藍色或暗藍色,光線、水溫、壓力都發生變化。微弱的亮光,使生活在這一水層的魚,眼睛特別大或向外突起,或者自備發光器,如燈籠魚、星光魚之類。據調查,生活在海洋中層的魚類數量雖不及上層,但也有850種之多,其中主要魚類有比目魚、燈籠魚、鯊魚、星光魚、銀鱈、烏賊等。一種大烏賊體長18米,重30噸,表皮有多種色素細胞,有變色本領,眼睛直徑可達38厘米,遊速極快,可達36千米/小時,有時還可竄出水麵約幾米高,滑翔距離很遠。

1000~4000米深處稱半深海層,這裏一片黑暗,沒有風浪衝擊,水溫終年維持在0℃左右。太平洋海洋生物垂直分布嚴酷的自然環境,使半深海層的動物與海洋中層相比,大為減少。據統計,這裏魚類僅有150種,主要有寬咽魚、叉齒魚、鰩魚和深海鰻等。該層生活的魚類,為適應黑暗環境,眼已漸退化變小,甚至成為盲魚,大多數魚類靠發光捕食獵物。在深海中藻類植物已經絕跡,食草魚類也隨之銷聲匿跡,而食肉魚類則居主要地位。

在5000米以下稱深海層,這裏環境變化更大,食物更少,但並不是沒有生命,這裏已經發現的有長尾鱈和鼎足魚等魚類和海星、海參等。在10000米深的海底,靜水壓可達1000多個大氣壓,生活在這裏的動物身體有著特殊結構,表皮多孔而有滲透性,海水可直接滲入細胞裏,以保持身體內外壓力平衡。動物還可適應0℃以下的低溫。

三、化學資源和動力資源

太平洋水體體積約7.0×108立方千米,占世界大洋總水量的一半。海洋中擁有豐富的海水化學資源和強大動力資源。

化學資源海水中存在著多種化學元素和化合物,成分複雜。海水成分與普通水不同,和血液成分卻有相似性。目前有四種元素被大量提取,即以食鹽形式出現的鈉和氯,鎂和一些鎂的化合物。如以海水的平均鹽度35‰計算,則海水中溶解鹽類總量約為2.4×1016噸,如果將其全部提取出來,平鋪在陸地上,那麼陸地可增高75米。此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從海水中發現的貴重元素愈來愈多,如碘、鍶、鈾、銣、鋰、重氫等,其中尤以陸地儲量少、分布分散而價值極大的元素——鈾為最重要。海水中鈾的總量約4.5×109噸,約為陸地鈾儲量的2000~3000倍,金的總儲量也達5.5×106噸。總之,不少化學元素、化合物和稀有金屬在海水中的總量比陸地上已知儲量要多,海水無疑將成為更加重要的液體礦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