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資源大洋也擁有用之不盡的動力資源。大洋潮汐波使海水不停地有規律的漲落。太平洋潮汐多為不規則的半日潮,潮差一般為2~5米,最大潮差在鄂霍次克海的舍列霍夫灣,可達12.9米。錢塘江口潮差可達8.93米。世界大洋潮差最大的地方是加拿大芬地灣的蒙克頓港附近,平均潮差為13.6米,最高可達18米以上。人類可以利用潮汐漲落具有的能量進行發電。但這種能量在遠海不如狹窄的淺海、港灣、海峽可觀。據估算,我國沿海潮汐電能約有1.1×108千瓦,其中可以利用的為3.5×106千瓦。我國早於1955年建成了第一座潮汐水輪泵站,1957年在山東沿海又建成我國第一座潮汐電站,為農村電力灌溉及其他能源需要提供了廉價動力。另外,太陽輻射洋麵,使表層水增溫,由於增熱不均,使海水和空氣產生流動,進而產生洋流和波浪。它們也是潛在的能源。據計算,在每平方公裏洋麵上,波浪每秒鍾就能產生2.0×105千瓦的能量。利用海水溫差發電的研究也在進行中。由此可見,海洋蘊蓄有無窮的能源,在經濟技術問題逐步取得解決的前提下,可以為人類造福。
邊緣海
太平洋邊緣,特別是西部邊緣海域,島嶼眾多,大陸架及其附近的水域被分隔成不同規模的邊緣海。西部主要邊緣海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南海、爪哇海、蘇祿海、蘇拉威西海、班達海、珊瑚海和塔斯曼海等。南部主要邊緣海有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等。
一、白令海
白令海是太平洋沿岸最北的邊緣海,介於北緯51°22′~66°31′之間,海區呈三角形。北以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南隔阿留申群島與太平洋相連。
白令海麵積2.3×108平方千米,海水體積3.7×106立方千米,平均水深1636米,最大水深4773米。海域北部為寬闊的大陸架,約占總麵積44%;中西部深水盆地約占總麵積43%;其餘是大陸坡。白令海底部沉積層主要由陸源物質組成。在海岸附近,海底覆蓋著由砂礫、貝殼等組成的粗砂,離岸漸遠逐漸被雜質泥所代替。在深海處由灰綠色黏土泥和冰水沉積的砂礫所覆蓋。
白令海區是世界大氣係統中最大梯度區之一。海域上空強烈大氣活動導致經常天空濃雲密布,暴風雪較多。強風激起大浪,常形成高達8~12米的凶猛海濤。海區氣溫較低,北部終年低於0℃,年均溫為-8℃,絕對最低溫為-44.7℃。南部、東南部,年均溫2℃~4℃,最高氣溫為10℃~11℃。海區降水分布由北向南和自西向東遞增。北部受極地氣團影響,年降水量約260~380毫米;西南部和東南部受極地海洋氣團影響,年降水700毫米。
白令海的海水可較自由地與太平洋溫水進行交換,北部與北冰洋冷水相連,故海麵水溫北低南高。西部受北亞漫長而酷寒的冬季影響,海水降溫深度可達150~250米。東部受北太平洋暖水影響,冬不甚寒,夏較溫暖。水溫的南北差異,加上氣流活動影響,促使白令海表層水的物理變化劇烈。冬季水溫很低,海區北部冰封千裏。夏季最熱月份最高水溫可達8℃。夏季海麵降雨較多和河水注入,使海區鹽度降低,最低鹽度可達17‰,從而使20~30米深處出現鹽度躍層。兩個躍層相結合,使30米以上的表層海水出現密度梯度,構成夏季顯著的水文特征。
白令海域蘊藏著豐富的水產和礦產資源。據統計,魚類約有300種以上。捕撈對象主要有鮭魚、比目魚、綠鱈、海膽等,其中以鮭魚和蛤科類產量最高。此外,還有珍貴的海洋膃肭獸、海狸、鯨等都很有捕撈價值。按單位麵積計,白令海是世界海洋鳥類最多的棲息地,也是世界上大葉藻產量最高的海區。礦產資源以石油蘊藏量較高,而且是一個未開發的礦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