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大西洋(1)(2 / 3)

連接大陸架向深海陡傾的大陸坡,在大西洋中比較突出。沿歐、非一側的大陸坡比較陡峻,其坡度多超過5°,寬度一般隻20~30千米;在美洲一側的大陸坡一般坡度較緩,常在3°以下,但寬度較大,一般可達50~80千米,甚至超過90千米,如墨西哥灣海盆西緣、拉布拉多半島東南以及阿根廷東側等地區,就是明顯的例子。另外還需指出,像墨西哥灣海盆的西緣和阿根廷東側的大陸坡,因構造作用,在地貌上表現為階梯狀下降。

在大西洋中,大陸坡與海盆之間,有些地方常有大陸隆(大陸基或大陸據)分布。大陸隆的坡度遠比大陸坡為小。大西洋中多數大陸隆是因大陸坡崩塌或濁流攜帶的碎屑物質堆積而成,但也有的大陸隆有花崗岩體楔入其中,是大陸地殼伸入到大洋地殼中的反映。大西洋中較大的大陸隆有沃林格隆、格陵蘭-冰島隆、冰島-法羅隆、布萊克隆和馬爾維納斯隆。格陵蘭-冰島隆和冰島-法羅隆範圍較廣,但深度不大,一般隻600米左右,布萊克隆與佛羅裏達東側大陸架之間,為海底峽穀所分隔,大陸隆的深度在700~1000米。布萊克隆的近表層發現有白堊係上部的淺水相沉積物,說明它是由白堊紀以後才分異下沉的。布萊克隆的東側為一斷層陡崖;馬爾維納斯隆從大陸架向東延展,寬達1800千米,水深在1000米左右,深處可達2000~3000米。馬爾維納斯隆由典型的大陸地殼組成,有泥盆係、二疊係和三疊係的岩層分布。在大西洋沿岸還有不少海底峽穀和水下深海扇。格陵蘭與拉布拉多之間有一條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峽穀,叫做中大西洋海底峽穀,它北起戴維斯海峽北部(北極圈附近),向東南行,繞過紐芬蘭島外側的大陸坡,然後轉向西南,直達北緯40°附近的索姆深海平原。中大西洋海底峽穀的特征是底平坡陡,其成因可能與過去冰川活動有關。由聖勞倫斯河口開始的海底峽穀,向東南穿過寬闊的大陸架,一直延伸到大陸坡腳,形成巨大的聖勞倫斯河水下衝積錐。從歐洲流入北海的易北河,威悉河和萊茵河,各自都有水下溺穀,在北海海底向北延伸彙合後,繼續向西北伸延,最後直抵挪威海盆。非洲最明顯的有剛果河海底峽穀,長230千米,它在大陸架上切割極深,達600~700米,剛果河海底峽穀進入安哥拉海盆後,形成樹枝狀的巨大的水下深海扇。此外,在尼日爾河和亞馬孫河外都有較大的水下衝積錐。在大西洋洋底地貌部分,還需提到島弧帶與深海溝的特點。首先,海嶺等構造上屬大陸殼性質,很少有地震火山活動。地貌特征上多呈長條狀隆起。有的學者稱這一類海嶺和海底高地為微大陸,它與大洋中脊海齡不同。

小安的列斯群島為一雙重島弧,島弧北側的波多黎各海溝,長1550千米,平均寬120千米,海溝最深處達9218米,它是大西洋的最深處。南美南端與南極洲的南極半島之間,向東伸出一條巨臂般的南安的列斯島弧(島弧由南喬治亞島、南桑德維奇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組成),圍繞島弧東緣的南桑德維奇海溝長約960千米,最深處達8428米。

大西洋洋底是各大洋底研究得最充分的部分,特別是近30年來,科學家們應用回聲測深儀、旁側聲納、海底照相、海底電視、海底鑽探,以至用探潛器觀測大西洋洋底的情況,在現代技術中還廣泛地使用地磁場、地震波折射等多種地球物理方法,對大西洋洋底作探測。觀測中發現,在中脊裂穀和破裂帶,有眾多的淺源地震發生,這說明在不大的深度內,頻繁地發生著構造活動。在中脊裂穀帶,還測出有很高的熱流值,表明高溫地幔物質在裂穀帶上湧出露。磁異常曲線的變化,則反映出熔岩居裏點溫度所在的深度。熔岩溫度降低通過居裏點時凝固成岩石,並受當時地球磁場的作用,開始具有與地磁場方向一致的磁性。地震波折射的結果也為研究大西洋中脊地區的地殼結構提供重要資料:在大西洋中脊兩翼地區,地震波的傳播速度還正常(6.0千米/秒~6.9千米/秒),地層的厚度也是正常的,而在脊峰附近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卻偏低很多(4.0千米/秒~5.5千米/秒),且上部的沉積變薄,下麵的莫霍麵缺乏,或由震速為7.3千米/秒~7.4千米/秒的過渡層所替代。

從以上大西洋海底地貌特征和地球物理現象,再一次證實了大西洋中脊裂穀區是由於兩側洋底的離開,使它受到張力而下沉的狹窄地帶;或者中央裂穀就是地殼最薄弱的地方,在這裏地幔物質上湧,使地殼發生破裂並產生新的地殼。隨著新地殼在中央裂穀帶的不斷增生,就把先前形成的地殼向外側推擠,使現代大西洋逐步擴張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