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大西洋位於南、北美洲與歐洲、非洲之間,南接南極洲,還通過它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與亞洲相瀕臨。它以通過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和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的經線分別與印度洋、太平洋為界。北部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端的諾爾辰角,經西斯匹次卑爾根島的南角到冰島,橫過丹麥海峽到格陵蘭島南端的費爾韋爾角,沿戴維斯海峽南邊,最後達拉布拉多半島的伯韋爾港。
大西洋麵積約9.43×107平方千米,約為太平洋麵積的一半,是世界第二大洋。平均深度3626米。
大西洋南部海岸線比較平直,內海、海灣較少,而北部海岸線相當曲折,加上眾多的島嶼和半島穿插其間,所以形成很多內海和海灣。較大的內海、邊緣海和海灣有地中海、黑海、比斯開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墨西哥灣、加勒比海、斯科特海和幾內亞灣。大西洋著名的海峽有英吉利海峽、多佛爾海峽(加來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以及進出波羅的海的卡特加特海峽、厄勒海峽和大、小貝耳特海峽等。大西洋中主要的島嶼和群島有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紐芬蘭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巴哈馬群島、百慕大群島、亞速爾群島、加那利群島、佛得角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南安的列斯群島(包括南喬治亞島、南桑德維奇群島、南奧克尼群島)、布維島以及地中海中一些島嶼。
大西洋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下:
(1)具有東西狹窄,南北伸延,略呈“秒”狀的水平輪廓;北大西洋海岸線曲折複雜,多海灣島嶼;南大西洋海岸線平直簡單,海灣島嶼較少。
(2)大西洋的中部有一順應其走向的非常突出的大西洋海嶺,典型的大洋中脊縱貫。
(3)大陸架所占麵積遼闊,達大西洋總麵積的9.32%,其比率遠比太平洋和印度洋為大。
(4)在氣候類型上,南、北大西洋具有明顯的對稱性,但北大西洋的氣溫普遍高於相同緯度的南大西洋。
(5)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暖流,它對北大西洋本身及其相鄰的大陸都有極大的影響。
洋底地形
大西洋洋底地形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中部有一條長約15000千米的大西洋海嶺(大洋中脊)。
海嶺寬度一般1500~2000千米,約占整個大西洋寬度的1/3。海嶺脊部一般距海麵2500~3000米,個別高突部分露出水麵,形成島嶼,如冰島、亞速爾群島、阿森鬆島和布維島等。大西洋海嶺係由一係列平行嶺脊組成,嶺脊的高度從中軸向兩側逐級低降,嶺脊之間相距12~32千米。大西洋中脊的中軸裂穀寬度為30~40千米,而裂穀底部寬度還不到3千米,據法國和美國的科學家運用探潛器潛入亞速爾群島西南的中脊裂穀區發現:許多張性裂隙,僅目力所及,裂隙的深和寬都有超過20米的,斷距可達數百米的正斷層。這些裂隙和正斷層均與裂穀延伸的方向一致;沿著裂穀軸線散布著一係列盾狀或錐狀的小火山丘;各種奇特的熔岩,有的像薄板,有的像管子,有的像團團棉紗,有的很像剛擠出的牙膏;從裂穀底部采集的岩石,通過鑒定,有的還不到一萬年。大西洋中脊被無數橫向斷裂帶切斷並錯開,這些與中脊走向近於垂直的斷裂帶(轉換斷層)在地貌上表現為深切的線狀槽溝。切斷大西洋中脊著名的斷裂帶有查理·吉伯斯斷裂帶、大西洋斷裂帶、凱恩斷裂帶、羅曼奇斷裂帶和阿森鬆斷裂帶等,位於赤道附近的羅曼奇斷裂帶,水深達7864米,為溝通東、西大洋底流的重要通道。由於此斷裂帶的巨大斷錯,大西洋中脊在此錯開1000千米以上的距離。整個大西洋海嶺由此分為北大西洋海嶺和南大西洋海嶺。
大西洋各海盆之間,常被一些海底山脈或高地所分開。這些山脈或高地,多是構造活動微弱、很少地震發生的部分,多數學者認為,它們屬於大陸分離下沉區域。如挪威海與格陵蘭海之間的楊馬延海嶺、不列顛群島西北的羅卡爾海底高地、巴西海盆與阿根廷海盆之間的裏烏-格蘭德海底這些海嶺或高地多具長條狀,一般高出附近深海底2000米左右,它們的平均深度多在2000~3000米。
大西洋中的大陸架總麵積為9.34×106平方千米,比太平洋大陸架麵積略小,而超過印度洋大陸架麵積一倍以上。如果與本大洋總麵積相比,則其比率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在不列顛群島周圍,北海和挪威海域是世界上寬闊的大陸架區域之一,最寬部分達1000千米以上。從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附近到南美大陸海岸的大陸架的寬度也近1000千米。沿北美大陸東岸的大陸架一般寬度為110~320千米,沿非洲大陸海岸的大陸架最窄,一般不超過100千米。大西洋的大陸架一般都較淺,深度大部分在100米左右,隻有個別部分超過1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