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入”形中央海嶺的形勢,把印度洋分成三大區域:東部區域由於被東印度洋海嶺所分隔,而分成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縱貫,北部為恒河水下衝積錐所掩覆的斯裏蘭卡深海平原。中印度洋海盆西北為阿拉伯海盆,幾乎全部為印度河水下衝積錐所填積。西澳大利亞海盆北部直接與爪哇海溝相接,有不少東北-西南向的海丘分布其間,東南部因被一些海嶺、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顯得錯綜複雜。南澳大利亞海盆位於南極-澳大利亞海丘以北,地貌單調低平,隻是靠近澳大利亞大陸南邊,有一些不高的海丘,打破了單調的景色。
西部區域海底地貌更為複雜。首先由於馬達加斯加島的中間突起,把大洋海盆分成好幾部分:該島以北有索馬裏海盆;該島的西南和東南有莫桑比克和馬達加斯加海盆,此兩海盆為印度洋洋底地形馬達加斯加海台所隔開。在馬達加斯加島與馬斯克林海台之間,有許多火山形成的海峰和在火山基座上發育的珊瑚島,這些海峰和珊瑚島之間,為小片的深海平原和斷層性的海溝所占據。
印度洋南部區域海底地貌最為簡單,整個區域隻是因克羅澤群島和克爾格倫海峽的高隆,才把它分隔為三海盆:克羅澤海盆、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和南極-東印度洋海盆。
印度洋的海盆一般深度為4500~5000米,隻有西澳和南澳海盆深度較大,平均約5500米,而中印度洋海盆的北部和阿拉伯海盆因受恒河和印度河的泥沙填積,深度隻3000~4000米。
印度洋中的大陸架總麵積約4.36×106平方千米,隻占整個印度洋麵積的5.68%。印度洋周圍大陸架的平均寬度比大西洋狹窄,除波斯灣和馬六甲海峽外,以澳大利亞北部、馬來半島西側、印度半島西部邊緣寬度較大,最寬處在孟買以北,達352千米。印度洋大陸架外緣,大陸坡的坡度亦較小,平均為2°55′,比太平洋和大西洋大陸坡的平均坡度都小。印度洋大陸坡的寬度也不大,一般隻20~50千米。
印度洋大陸邊緣地貌的突出特點是大陸隆或海台較多且分布亦廣。印度洋的大陸隆有的是濁流或大陸坡滑動崩塌,使大量碎屑物質堆積於深海平原邊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陸的一部分分異沉降而成。
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桑比克海台,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有馬達加斯加海台。這三海台的水深都在2500米左右,其特點是頂部緩坦微向東傾。在馬達加斯加島東北,有一馬斯克林海台,此海台呈弧狀南北伸延,長達2300千米,這一海台深度一般隻一百到數百米,甚至有的地方高出海麵構成島嶼。馬斯克林海台北部的塞舌爾群島上,有元古代和下寒武紀花崗岩基底出露,這說明它屬大陸型地殼性質;而此海台的南部的馬斯克林群島附近的基底則屬大洋型地殼性質,露出海麵的島嶼多屬珊瑚島或火山島,如留尼汪島就是火山島,它在第三紀初期還發生過噴發活動,現高出海麵3069米,為印度洋中最高點。
在鄰近澳大利亞的大陸隆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納徹臘利斯特海台,前者位於埃克斯默思灣以北,西南-東北延伸;後者位於納徹臘利斯特角以西,它的北、西、南三麵均以陡急的坡崖直降深海底。在南緯30°附近,還有一東西向的塊狀大陸隆起,名叫斷裂海嶺,它比周圍海底高出1000米以上。在此斷裂海嶺南邊即為很深很長的迪阿曼蒂納斷裂帶西段的奧勃海溝。總之,靠近澳大利亞大陸的大陸隆,實際上就是該大陸的斷陷或分離產生的。